【辉煌五年】铜仁林业:厚植生态优势 黔东绿色崛起

26.12.2016  17:52

数字看变化

铜仁市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49.8%增至2015年57.92%,居全省第二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0年348天增至2015年35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1%,增加2.9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1.69吨标煤降至2015年1.36吨标煤,下降19.5%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15年分别比2010年下降9.15%、13.09%、25.45%、39.15%。

如果说这崎岖的山、迂回的水,让曾经“边缘”的铜仁遗世独立。而在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高度、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突进的当下,这半城山半城水的生态“家底”,正在作为铜仁最大的后发优势,产生着“多重效应”,推动铜仁绿色崛起!  做实绿色屏障厚植生态优势

山川林木葱郁,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大地遍染绿色……“十二五”以来,铜仁市不断筑牢绿色屏障,厚植生态优势,以青山为屏、蓝天为帐、碧水为镜,绿色已然成为铜仁底色。

青山”工程———与自然重建和谐。

山区铜仁靠山吃山,首先得要治山。曾经的石漠化重灾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10年以来,探索出“村民小包干”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放权于民、承包到民、把关在民、管护靠民”,实现治理项目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

目前该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6.78平方公里,年保土效益3.34万吨,年蓄水效益8.57万方,当地村民不仅直接参加项目建设共获取劳务薪金1000余万元,果蔬、烤烟等农业产业也做得风生水起。

这是铜仁探索发挥集体智慧,大力实施“青山”工程的缩影。近年来,铜仁深入推进“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植树造林24.5万公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62万公顷、石漠化治理74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08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区34个,占国土面积的11.43%。2015年,全市森林面积10590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5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9.8%上升到57.92%,排名全省第二。  “蓝天”工程———让空气常新。刚刚过去的8、9、10、11月份,省环保厅发布的全省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铜仁市优良天数比例均为100%,8、9、10月空气质量全省最佳。

发展与环保并不矛盾。“十二五”以来,该市大力实施“蓝天”工程,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取缔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着力开展大气整治,建成市级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2个,44家重点企业建成自动监控设施216套。

淘汰落后产能56家,淘汰10吨以下燃煤小锅炉31台,完成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58家;建成市级机动车尾气检测监控平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8500辆。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9.15%、13.09%、25.45%、39.15%,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

碧水”工程———让活水长流。11月中下旬,2016年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在该市成功举办,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该市“中国生态好水源集聚区”称号。几年间,农夫山泉、康师傅、娃哈哈等知名水企纷纷看中铜仁。这些都源于铜仁丰富、型多且质优的水资源。

十二五”以来,该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成出入境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完成三峡库区上游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项目43个,乌江、锦江两大水系重点流域水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主要河流6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台了《锦江河管理办法》,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发起保护母亲河活动,锦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加强流域联防联控,与湖南省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建立跨流域联动机制。  目前,铜仁市拥有天然饮用水流量大于5.01升/秒的泉点180个,总流量可达24亿立方米/年。2015年,铜仁健康水及其他涉水产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9.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1%。

净土”工程———聚焦土壤健康。从国家矿山公园到朱砂古镇景区,这是“汞都”万山,在历经矿产资源枯竭阵痛期后,加快生态环境整治、涅槃重生的生动实践。

十二五”以来,该市大力实施“净土”工程,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探索排污权交易及制治分离机制试点工作,累计完成8笔排污权交易,交易金额达6692.28万元。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完成环保部下达的63个重金属污染限期治理项目,万山、松桃进入全国30个重金属污染防治地区。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铜仁被列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并获得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5400万元。

加强监管治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该市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规定动作”,贴身紧逼地方“自选动作”,致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和实践。

  强化统一监管,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该市创新监管执法体制,解决环保监管领域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成立环保法庭,将环境监管纳入法治化轨道。出台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定额管理、餐厨废弃物管理、水资源保护、旅游景区生态保护等管理办法。

探索建立跨省、市(州)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推进林业跨区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根据全市生态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分区域实行差异性的环境目标、任务要求和管理措施。全市划定了锦江流域、乌江流域、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等环境保护区域。  探索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将环境评价和民意调查作为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探索开展环境监测社会化、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等改革,逐步健全公众有序参与环境事务管理的制度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推动环境治理机制改革。该市坚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推进集中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充分发挥生态红线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纠偏”和“扶正”作用。

创新环境治理机制。实施土地轮作休耕和精准整治改革试点,编制铜仁市生态补偿试点规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把石漠化综合防治、河道整治、森林保护与扶贫开发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多管齐下,推进环境综合防治。

强化市场配置,推动资源价格改革。

该市稳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价格改革,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开展电力价格改革和水资源价格改革试点,科学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落实企业差别电价政策,推行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电阶梯式价格政策,构建节约型社会。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8%、82.3%,在部分区县试点旅游景区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点等污水处理全覆盖。  探索林业生态补偿脱贫。用好用活农业金融政策,开展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工作,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前,6个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项目总计达26.46亿元。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把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生态补偿资金等折算投资入股到林业经营主体,助推“三资”转换,促进“三金”收益。2016年,该市林业生态补偿脱贫经验做法获“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

做好山水文章壮大绿色产业

多年积淀,铜仁不仅凝聚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厚植了绿色发展的资源禀赋,还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好山水文章,绿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

十二五”以来,该市深入推进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两区一走廊”建设,大力推进万山“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扎实推进大龙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作。

坚持用好用活总规模为300亿元的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和500亿元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积极通过PPP模式引进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铜仁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办好用好旅游发展大会,打造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名片,多方位聚集绿色发展要素资源。

铜仁市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总装机达22.5兆瓦,年节电1000万度以上。

万山汞回收利用占全国80%以上,成为国家级汞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2014年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铜仁市2016年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

铜仁市建成农业示范园区39个,生态茶、竹、油茶、花卉苗木基地300余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观光、休闲、生态、温泉旅游越做越大,品牌越来越响。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生态理念基本树立、生态优势不断厚植、生态制度日趋完善、生态经济显著提速、资源配置稳步优化、生态人居特色彰显、生态文化日益普及的良好局面。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正当其时!铜仁主城区一角。袁飞摄梵净山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