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关:一个贫困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验

21.08.2015  10:38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1日电(记者向定杰)19日,腾讯在贵州黎平正式发布“为村开放平台”,准备在现实世界里架起一座连通城乡的互联网之桥。

    作为全国首个“为村”实验点的铜关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由4个村寨组成,共有居民460户、1863人,其中侗族占到了93%。黎平县常务副县长欧大兴介绍,黎平有97个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榜首。铜关村就是其一,这里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然而,由于山高路险,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左右。

    变局发生在腾讯公益基金会到来之后。2014年11月,村民们悄然卷入到了一场“互联网+乡村”的变革之中。不到一年,因为一个连接平台的搭建,这里发生了太多奇妙的“化学反应”,过去“情感失连”“信息失连”“财富失连”的尴尬困境正在得以改变。

     连接情感:相隔千里沟通没问题

    去年11月21日,中国移动为铜关村搭建好了无线网络,中兴公司则为这个村的四百多户村民带来了智能手机。65岁的吴培珊老人半信半疑地掏了500元钱,领了一部。今年她在小卖部门口“”WiFi,与远在广东佛山打工的小儿子视频聊天的照片,流传于网络。听力衰退加上不识字,让她听不清楚也认不明白,但她很满意地说:“能看到儿子照片就好。

    深圳新创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欧鸿达得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便捐赠了200个自主研发的玩具,这款亲子聊天公仔“么么龙”功能类似手机微信,能够实时和外出打工的家长开启语音对话。

    而腾讯基金会则耗资1500万元,动员村民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建造了占地46亩、面积5600平米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腾讯基金会“为村”项目负责人陈圆圆说:“铜关生态博物馆就像一所文化学校,它致力于借助互联网的媒介与渠道力量,探索让乡村的人文与自然生态产出最大价值,这样也能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播,为乡民提供精神寄托的一个公共空间。

     连接信息:文件不再锁在柜子里

    一天,铜关村支书吴珍刚在微信群里发了“铜关村居民低保一榜公示”,群里一反常态地热闹起来。一名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发言充满了火药味,认为名单是内定的,讨论热烈而尖锐。凌晨四点,吴珍刚在群里又发送了一条回应性的公示说明,村民们表示理解和认可。

    往年最棘手的“低保名单”,通过移动互联网,一夜之间就有了眉目。7月底,吴支书推了一篇自己写的微信日记,其中写道:“多年的村务工作,我心中始终有点遗憾,那就是未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不仅是村务公开,就连找牛也用起了微信。“我村东梅家的两头黄牛从山坡走失到村边,现在找不到,有知情者请与村委或东梅家联系”。这个消息一发到微信群,立刻有人提供了线索,说在赵会计家附近见到了黄牛。

    铜关微信群,成了村民们社交的工具,共有130户村民加入,月均交流信息超过千条。另外,铜关村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认证的村级公众服务号。此后,村寨通知下发、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特产推荐等等工作,均可通过微信展开。到今年6月份,订阅人数已经有782人。

     连接财富:让乡民在家门口有收入

    “建生态博物馆全部雇佣当地村民,直接支付了400万元工钱,建成后经营利润也全部归村寨,但要想参与分红,加分还得超过60。按照信用激励机制,遵守不聚众赌博、不乱搭乱建、不乱丢垃圾、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等条约就能获得加分。”一名腾讯项目运营人员介绍。

    据了解,广州茂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铜关村设计了一套微信智慧村庄运营平台,名叫“信息驿站”,能在线完成客房、旅游套餐预订;深圳同乐时光设计有限公司则对土特产进行了包装设计,其帮助打造的“侗乡茶语”、“侗乡有米”系列,截至2014年12月,累计销售额150万元,更好地反哺了茶农米农。

    同时,基于“微社区”系统建立的“铜关市集”也已上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二维码、照片和联系方式来进行购买。当地的香禾糯、有牛黑米、雀舌茶等特产作为黎平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优质农产品,还进入了拍拍微店“企鹅市集”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