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银匠世家的荣耀:把历史记忆“镶”进银饰

16.06.2014  17:32

  田勇在制作银饰。

  在贵州博物馆“黔艺宝”手工制作间里,来自黄平县谷陇镇翁板村的田应忠、田勇俩叔侄,正在制作银饰。玻璃窗外,来自上海的游客,欣赏着他们的娴熟手艺,“古老的苗家工艺真是太精美了。”年过七旬的客人连连赞叹。

  田应忠和田勇都是我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们的寨子,苗家人世代沿袭,是一个传统悠久的银匠村。”田勇说,600户人家的村寨,有300多名男人以打银为业。

  “我们是银匠世家。”田勇说,爷爷仍是这门传统手艺的掌门人,家族的男子差不多都是银匠,靠精湛的传统手艺谋生。两年前,经村中一著名银匠的介绍,他和叔叔来到了贵阳,成为“黔艺宝”的驻店手工匠。

  他们制作的银饰,纤细、精致,品种多样、造型奇美,传统中不断有创新,所以深得客人的喜欢。

  “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的苗家传统,让银匠成为苗家人比较热门的职业。

  田勇介绍道,一件银饰差不多要经过一二十道复杂工序,才能完成,所以银饰造型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高手很难完成。

  “银饰工艺又分拉丝和雕刻两种。”田应忠说,雕刻适用于大件,而纤细的小件则用拉丝工艺。他拿起正在做的一只花朵图案的耳环,果然细如发丝,“这件耳环的制作完成,需要一天的时间。

  苗家银匠善于从大自然、生活、苗绣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记者看到,展示柜里,叔侄俩制作的铜鼓、花儿、鸟儿、蝴蝶、龙、牛角等多种造型的银饰品,千变万化,着实让人喜爱,更像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对于本民族文化有着自己见解的田勇说,苗家女儿佩戴银饰,是一种文化传承,件件精工之作,都闪耀着男儿的智慧之光。他们苗家人几乎家家都收藏银饰品,因为对祖先的记忆,都倾泻在了这银白色的世界中。本报记者 刘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