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护得更美 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贵定县生态文明建设观察

11.05.2015  19:31
淅淅沥沥的一场雨刚过,云雾山头的茶青又在跳跃的露水下,伸展着怡人的腰肢,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婀娜的身姿摇摆着新年的茶香里溢出了满满希望。

  四年来,贵定县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敢闯敢拼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践,让“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并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绿色食品、干净水质、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愿望和新的期盼。

  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定县深刻认识到,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富一方百姓”与“养一方山水”的双重任务,只能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该县按照“县城宜居、昌明宜业、云雾宜农、盘江沿山宜游”的科学规划到“建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特色县”的科学定位,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成为贵定县领导干部的共识。

  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贵定县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了“三次提升”,从重经济增长轻生态保护,转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从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生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价值共识,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业转型:绿色理念引领

  自多家企业入驻以来,昌明经济开发区积极采取区(工业园区)镇(昌明镇)合一的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郊型农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产城景一体化的绿色城市综合体。在招商理念上,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工业园区所引进的百余家企业,全都是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使发展与生态实现了有机统一。

  来自重庆的尤勇在昌明某企业上班已经有两年有余,两年下来,尤勇早已有了在昌明定居的打算:“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工资有四千多块,而镇上生活压力较小,加上现在贵定交通便利,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陆续开通,南来北往方便了不少”。不难想象,在昌明园区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人口的聚集将促进周边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城郊型农业的自发形成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昌明这一新型的综合发展模式,在推动全县经济增长方面亦将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升级:绿色产品探路

  茶叶是贵定县的支柱产业。云雾山上,传统的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逐渐发展为“公司+农户”型的集种植、深加工、包装营销于一体的新的生产方式。随着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加上“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的千年古贡茶文化,茶旅一体化初见成效。以农业带工业、旅游业为特征的云雾模式的示范效应正在发生:大鲵、刺梨、酥李等特色农业及其深加工也蓬勃发展起来。

  清明节刚过,贵州南部红茶有限公司的老板练建文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为他今年的红茶铺开新的销售大门。自2012年,他带着妻子从福建来到贵定云雾山进行考察,决心在这里开辟新的红茶市场,将云雾贡茶打造成新的形象走向大众视野。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吸收了120余户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该公司年收入接近500万元。

  谈到自己的投资过程,练建文说:“当初来到云雾,就被优美环境所吸引,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怡人的气候,都是云雾贡茶最迷人的地方,说实话,我被这一片青山所迷倒了,想不到当初的一腔热情又给我带来了今天的财富和村民们富足的生活”。据了解,现阶段贵定县已经发展规模茶叶种植13.54万亩,总产值5.16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527元。

  同样耀眼的还有“金海雪山”,这张贵定旅游名片,不仅带富了当地农民而且还留住了劳动力积极从事农村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和农业实现了“双赢”。

  罗廷举一家就居住在景区内的核心位置,随着农家乐的兴起,络绎不绝的游客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以前很难想象,门前的河、山上的酥李以及田里的油菜可以带来这么多的财富,一度只知道在外省去做苦力,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到几万块钱,一到家又是所剩无几,现在开着农家乐,旺季就在家里招呼客人,闲下来我们一家还能到全国各地去旅游”。

  现如今,在盘江镇像罗廷举一家依靠农家乐致富起来的已经有千余户村民,自家田里的菜籽油、地里的蔬菜、树上的酥李,轻轻松松就成为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桌上的佳肴。

  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华龄向阳城、“四季花谷”、阳宝山、贵州摆龙河千彩生态园等高端大健康休闲度假项目的落地,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大健康产业融合的“盘江模式”正在影响周边区域,尤其是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

  接下来,贵定县探索在同城化道路沿线科学布局三次产业,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城、盘江、沿山、昌明等地的无缝衔接,实现真正的同城化发展战略。

  该县三次产业“科学布局、共融互生、生态优先”的贵定模式,焕发出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机制完善:构建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法制、重在制度建设,贵定县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起生态红线的观念,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能触碰、不得突破。

  该县形成了县四家班子的顶层决策机制,不定期举行生态文明建设通气会;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建立生态优先的权衡机制,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冲突时,贵定县坚持生态环保的优先地位,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制度的设立获得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第一让经济发展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该县也逐渐摸索出一套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机制,即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旅游业、农业现代化中,让后者深深地打上“生态”印记。如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茶叶、刺梨、马尾松工业原料林建设,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建管并举”的思路,贵定县将20个乡镇调整为8个镇、街道办事处,分别定位为现代农业产业区、产城一体化实验区、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实验区、北部工业园区、商住物流园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精品烤烟产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和科学规划了贵定县的发展方向。同时,积极申报和获得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省级、国家级项目,强化对国土生态空间的保护,以省、国家的制度约束来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该县坚持对产业生态化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即将进驻的企业严把“入口关”,坚持“绿色招商”,对污染问题突出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对于前景较好的存量企业严把“升级关”,如贵定海螺盘江水泥公司引进生产技术,利用水泥窑处理垃圾项目,与区域环境整治协调,成为全省第一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

  “十二五”以来,贵定县主导淘汰铁合金、造纸、钼业、水泥等落后产能,化解落后产能12.12万吨,共获批项目资金1141万元,2013年贵定县恒赢纸业有限公司淘汰落后产能0.8万吨,获奖励资金120万元;2014年通达纸业有限公司淘汰落后产能0.6万吨,获得奖励资金162万元。通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优化了该县产业结构,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发展的高度统一。

  该县还初步建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业绩考核奖惩制度,把环保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干部职务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主要领导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于落实不力,启动干部召回制度问责。

  民生保障:共享绿色福利

  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更高境界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最终是为了改善民生,让环境美起来、口袋鼓起来。

  近年来,贵定县大力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8.9%提高到2014年的53.2%;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继续以乡风文明和改善村居环境为重点,依靠农民群众自己的努力,着眼于促进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利用山水田园、低丘缓坡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小村镇,实现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共存。

  贵定县也是“靠山吃山”,但这个“”是依托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利用好资源,发挥好优势,千方百计拓展更多增收途径,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算的是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归结起来就是一本民生账。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源于民生、归于民生,为的就是真正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2014年,全县地区内生产总值达到61.5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51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210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湖飞白鹭,人人衣食足”的美好画面更是为人民群众所向往。四年来,贵定县不懈努力、齐抓共管、积极谋划,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信在这个美好愿景下,贵定县几十万人民的小康路、富裕路将走的更加矫健、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