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水清岸绿 产业风生水起

07.07.2015  11:09
  铜仁市碧江区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

  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积极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并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走上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化

建设生态区

  瓦屋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全民参与植树造林,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色衣裳。目前,该乡自发造林户达500余户,共营造杉木林2万余亩,实施退耕还林5200亩,并建有金秋梨、葡萄、枇杷等经果林基地5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0%。

  锦江河畔的漾头镇九龙村,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种绿植绿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柑橘和养羊、养鱼等种植养殖业。如今的九龙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侗家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幅“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自2011年以来,碧江区共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145万余亩,完成生态防护林、竹产业基地、油茶产业基地、生态干果及中药材经济林基地近50万亩,城乡绿化3.87万亩,通道绿化15万亩,建设湿地公园1800余亩。2013年以来,该区共完成生态造林6万余亩,新增森林面积1553公顷,森林覆盖率59.55%。

  近年来,该区严守生态底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力度。2013年以来,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户,淘汰落后产能共32.4万吨。实施企业技改升级,单位能耗降低。2014年,该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以上,优良率为95.9%,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生态化

发展旅游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碧江区近年来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铜仁撤地设市以来,碧江区围绕“依托梵净山,突出锦江水,建设山水相融、人景和谐、城景一体”的旅游发展思路,大力打造以“梦幻锦江”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品牌,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该区成功申报了九龙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锦江国家水利风景区、大明边城国家4A级景区。实施中南门古城、川主宫、飞山宫等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工程。2013年,建成全市首家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客车站,并实施了九龙洞景区旅游环线公路;开通铜仁至梵净山、凤凰等4条旅游专线。同时,整合资金打造九龙村、甘溪坪、路腊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按照“园旅一体”理念打造坝黄农业园区和平农庄。

  为进一步盘活锦江沿岸景区景点旅游资源,实施了锦江水位提升工程和“梦幻锦江”灯光工程,把夜晚的锦江装扮得如梦如幻。并启动“梦幻锦江”国家5A级景区建设工作,开辟了水上公交。

  同时,该区还规划建设了占地416.75公顷的碧江国家湿地公园。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7000余万元,将湿地公园建设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场所。

  碧江区还利用节会品牌优势,通过举办全国性龙舟赛及有关文化节,整合自然生态、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提升碧江的知名度、形象度和对外开放度。

绿色化

享人居美城

  “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中写道。

  近年来,碧江区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紧扣“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城市定位,按照“开门能见山,出门能观水”的原则,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碧江打造成山环水绕的健康休闲旅游新城。

  随着火车站休闲广场、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及架梁山、文笔峰山体公园和木杉河湿地公园碧江段,沿江栈道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园、广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区面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显著增强。

  同时,该区以“五城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以锦江河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该区生态环境,确保了城市空气干净、水质干净、街道干净、房屋立面干净。

  如今的碧江,锦江水清岸绿、栈道蜿蜒;木杉河湿地公园四季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九龙洞、六龙山风景区奇峰飞瀑、多姿迷人;滨江大道等城市干道银杏、桂花等景观树枝繁叶茂,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31.43公顷,城区绿地率达到34.72%,人均公共绿地6.9平方米。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文明村镇及全省园林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被碧江收入囊中,生态文明已成为碧江城市“新名片”。             (通讯员 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