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山地特色“盆景城市”向幸福出发

20.01.2016  13:20

                 

山地特色“盆景城市”向幸福出发

——长顺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跑起来”

        新华网贵阳1月20日电(通讯员 周宇航)有人曾说,一座城市,若能依山傍水,那便是幸运;一座城市的人们,若能在青山绿水的护佑与滋养下生活作息,那就是上天的宠儿。而吉祥长顺这座魅力之城正是鱼与熊掌兼而得知,该县实施“哑铃型”经济区域互动发展之路,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打破城市建设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率不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长期制约长顺快速发展的瓶颈。“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一家炒菜全城香,转遍县城一杆烟”……这些曾经的落后面目如今正渐渐消失。

新区政务中心大楼。

        寒冬时节,走进长顺,找一个阳光午后坐上公交,穿行在老街与新城之中,静静感受这座小城的变化。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房屋,一条条变清变美的河流……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建设大潮“席卷”整个长顺。改旧城、造新城,建设时充分融合民众生活需求和经济投资环境的长顺,已开始以惊艳的姿态,描绘着更新更美的画卷。

        围绕推进融入黔中经济区和黔中核心城市群,加快推进以县城及威远为核心的中部发展区和以广顺为核心的北部发展区的城镇建设,形成区域内“哑铃型”经济互动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和老城区的改造提高,通过引入商住开发、商贸物流开发等方式,做活土地经营文章,加快城市发展。

新区面貌。

        “十二五”规划期间,长顺县以“哑铃型”城市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生态盆景城市”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以“改造老城低形象,建设新区强工业”,以民生项目为重点,完成了廉租住房212套,公租房1080套,启动了政府后花园、道班等片区的棚户性改造。自2011年至今,城市建设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提高到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5.7%提高到41.7%,城区人口由3万人提高到近6万人。

        家住威远社区的卢金贵今年已40余岁,如今正在长顺一均电器上班,月收入达3000余元。“前些年头都是外出打工,每次去县城还得坐班车,孩子上学也就凑合在这儿了,如今城镇发展越来越好,家门口就业,3路公交车10分钟便可到达县城,孩子上学越来越方便了。”卢金贵一边儿干着手中的活儿一边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和灵魂。”长顺县委书记高晓昀介绍说,在城镇发展建设中要优化结构和布局,必须坚持科学制定规划和严格执行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规划为龙头和依据来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要以当前开展的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加强城乡规划设计,把县乡规划同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等要素紧密结合,突出专项规划和城镇风貌设计,提高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

2010年的长顺城南新区面貌。新华网发(张启荣 摄)

如今的长顺城南新区面貌。新华网发(张启荣 摄)

        回顾“十二五”,长顺城镇建设“两变”。一是城南新区。原来的没有路网到现在整个路网面积建设骨架基本完备,城南广场东朝城市综合体已投入使用,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安局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拔起;是威远工业园区。随着长顺大道北段的开通,大大拉近了县城与威远社区距离,同城化建设成效明显。

        登高俯瞰长顺大地,整个城市高楼林立,树木郁郁葱葱,新旧城区连片,一座充满希望与朝气的现代城市正在实践中提升,在提升中努力飞跃。新区兴然而起,但仍需快马加鞭,据长顺县住建局副局长卢华贵介绍,全县将围绕把长顺打造成黔中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产业基础、商贸物流新区、宜居休闲城镇”的功能定位,努力把长顺建设成为环贵阳城市经济圈内最具活力的山地特色“盆景城市”,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更加适合长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子,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理念,加强城乡建设统筹发展战略。

田哨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