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人大权威 答出政府责任

10.10.2018  10:25

  9 月19 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抓住当前全省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出人大监督权威。

  9 月19 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的圆厅会场内,多了许多“问题”。

  “三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 总计超过2000 亿元,这么大的资金量,省政府如何解决好?

  “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防止挪用扶贫资金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我省采取哪些措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何保障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现场,一个个“民生之问”抛向省有关单位。没有客套寒暄,没有虚与委蛇,所提问题直指重点,抓住当前全省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出了人大监督权威。

 

 

  9月1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图为询问现场。(摄影/ 王敏)

 

  问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为民所用,专题询问要“”出百姓心声。

  古人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贵州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扶贫资金就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和“弹药”,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

  从今年起,贵州要在三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要实施的项目很多,建设通组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需要大量资金,总计超过2000 亿元。“这么大的资金量,省政府如何解决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秉清问。

  “全省还有280 多万贫困人口,国家把防范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作为重要任务,在资金的筹措使用上又增加了规定,省、市、县融资增加很多变数,全省脱贫攻坚资金筹措面临巨大压力。”直面问题不回避,副省长吴强说。

  怎么办?吴强表示,“一是从省本级财政资金进行整合,统筹考虑各种涉农资金,真正把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出来;二是做好项目储备,提前谋划,争取中央国家各部委支持倾斜;三是进行融资创新,省本级要对债务结构进行分析,把产生收益的债务合理区分,争取财政部支持,把债务率降低,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基金,通过绿色发展基金来创新融资”。

  有了资金,重点是如何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李必勇问:“今年以来,全省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防止挪用扶贫资金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这是省财政厅的职权范围,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步涛回答:在项目选择方面,要求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项目符合县级脱贫攻坚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在项目执行方面,制定年度预算考核,对6 月底达不到50%,9 月底达不到90% 的,相应扣减预算资金,收回到预算重新安排。

  “防止扶贫资金违规的问题,财政部门会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横向协作,对资金支付情况、政务公开公示情况进行检查;利用信息化加强实时动态监控,今年已经建立省市县乡各级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将中央42 个项目、省级35 个项目资金纳入动态监控平台。”步涛说。

  扶贫小额信贷是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还款难的信贷产品。然而,有的地方存在扶贫小额信贷(特惠贷)“户贷企用”问题,以贫困户名义贷款,却没有用于脱贫攻坚。“请问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进行风险防控、如何整治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张林鸿把问题抛给了省扶贫办。

  省扶贫办副主任田志清回应,今年7 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切实防控风险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贷款熔断机制、保险分担机制,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类处置机制、“户贷企用”监管机制等,进一步规范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和管理。针对“户贷企用”的问题, 规定全面禁止扶贫小额信贷打包投入政府融资平台集中使用,已投入使用的,要立即抓紧整改,限期收回。

 

  “一问一答”见民生

  2018 以来,贵州持续推进以“四场硬仗”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基层调研中发现了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有的深山区少数民族,因为语言交流不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搬入城镇后融性比较差;贫困户搬入新的安置点后,保留原住地房屋的愿望强烈,对强制拆除原住地老房子的做法很反对,甚至有可能引发潜在对抗冲突。

  “除政策兜底外,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对搬迁进城镇自我发展能力低的贫困户,能否给拆除旧房一定的缓冲期?对不按时搬迁的贫困户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是否有变化?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有一个过程,对其后期扶持政策,有没有相关研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杨云问。

  “移民搬迁实施两年多以来,我们省拆除旧房设置一年过渡期、缓冲期,待群众稳定生产生活后再拆除旧房,对确实不愿拆除旧房的,尊重群众意愿,采取‘退一补一’原则,调整搬迁对象,由当地政府采取其他帮扶方式帮助脱贫。”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杰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因拆除旧房而发生冲突的现象。

  “加强后续帮扶力度,消除群众后顾之忧,我们实施劳动力全员培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推动就业岗位精准对接,确保有劳动力的家庭在搬迁一个月以内至少有一人以上就业,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发展配套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张杰说。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医疗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黔西南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家富担心,由于新农合存在农户交的钱年底就全部归零的情况,影响群众参合积极性,还会给一些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钻空子套取新农合经费。“如何防止和解决?

  “账户设置哪种方式更佳,还在进一步的改革完善中,国家没有明确的标准。我们会密切关注账户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估,推进账户管理方式的完善,既调动好参合积极性,又提高互助共济效应。”省卫计委副主任龚仲明回应。

  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问题, 龚仲明坦言,“确实存在新农合资金使用滞后的情况”。下一步,将注意引导把控新农合资金使用, 保证门诊就医及时报销。

 

  让“”落地有声

  9 月21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桐梓县、凤冈县、兴仁县等14 个县(区)退出贫困县。从这些地区脱贫的经验来看,产业扶贫十分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关键是产业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刚种的经果林,已计入收益;刚搭好大棚,已经开始估算农民年收入,一味承诺预期好处,却不切实考虑市场风险、技术支撑、保鲜物流等因素。在脱贫攻坚冲刺的关键时刻,要警惕这种画饼式产业扶贫。

  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潘学军问:“在农业产业革命中,各地调整低效农业,迅速发展了一批水果、蔬菜、养殖等产业, 请问产业的市场怎样?未来前景如何?行政式的产业发展如何避免物贱伤农?

  “水果、蔬菜、养殖等扶贫产业在市场外销和内销方面效果良好,我们很有信心。”省农委副主任肖荣军表示:“我们会尽量避免出现物贱伤农问题,通过组织农业专家评估,开展流动性服务,提供咨询服务以及项目资金支持,产销平台建设和农业保险服务等,尽可能满足群众需求、保护农民权益。

  “输血”容易“造血”难,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 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和贷款资金不愿要、不敢要、不会用,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也造成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工作的困难。

  “请问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何保障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委员会委员尹晓芬开门见山地问。

  “我们现在从扶志和扶智两方面努力。”田志清给出了答案,加大培训力度,规划好脱贫路径,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全员培训,保证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关于不让基层干部流汗流血又流泪,“贵州也出台了许多激励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杨正万接着问:贫困户获取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有赖于村务公开。请问采取了什么措施保证村级组织及时、全面公开扶贫信息,怎样做到有效监督?

  “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该项工作。”田志清答,“信息公开公示规范化制度化,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出台《< 关于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 的通知》;细化实化公示公告的内容,要求乡、村两级一定要对扶贫信息、项目实施进行公示公开”。

  同时,加大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力度,省扶贫办开通扶贫监督举报电话12317,面向社会公众举报扶贫资金问题,答复率在90% 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专题询问不止于“”,让“”落地有声,才是目的。为此,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根据审议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汇总整理成综合审议意见后,转送省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办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落实,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专题询问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到会应询的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谈到此次专题询问的感受,他们告诉记者:“决战脱贫攻坚到了总攻的重要时刻,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对全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同步小康有重要意义。”(人大论坛杂志社记者 吕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