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式”精准扶贫的样本

26.01.2016  19:12

问需式”精准扶贫的样本

———  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解读

 

        毕节试验区,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两年前,国内其他地区在拉开精准扶贫的序幕时,毕节试验区就已经探索出了“四看法”、“十子机制”的精准识别模式,更好地识别贫困户,解决了“扶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七星关区创造“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脱贫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主观帮扶农户的方式,让贫困农户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发展转变,形成了“百姓点餐”、“政府配菜”的“问需式”扶贫,给精准扶贫提供了样本参考。

        毕节市扶贫办主任吴学军说:“‘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脱贫模式的成功实践,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解决了怎么帮和农村发展产业产权问题,成为毕节市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重要抓手。”

 

精准识别:一户都不能落下

        30年前,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困扰着毕节。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试验区,拉开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新篇章。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备受外界关注。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和“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新的历史使命。

        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的批示,给毕节各级干部提振精气神,奋力探索新的脱贫攻坚模式,创造了“四看法”、“十子机制”等精准识别模式,较好地精准识别贫困户。

        “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四看法”精准识别方法入户摸底调查评估,最终确定贫困户名单,真正做到了贫困对象识别精准。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村支书李仁兵介绍,“四看法”作为对帮扶对象的评估标准,以百分制考核形成指标体系。即:“一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占20分。“二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占30分。“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占30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占20分。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对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对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迤那镇贫困村从2010年的13个减少到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5.8%下降到了2014年的9.7%。

        “十子机制”就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通过“十子机制”,毕节市干部积极为实现稳定脱贫,将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等多个发展要素链接起来,用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运作,对接好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的联系,为脱贫致富铺平多条路径。

        在“四看法”、“十子机制”等精准识别模式基础上,七星关区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脱贫模式,解决怎么帮的难题。

百姓点单政府配菜:效用最大化

那么,“一市五金多套餐”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七星关区扶贫办主任丁雪梅如数家珍:“一市”即免费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

        七星关区虽属毕节市政治文化中心,尽管如此,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依然是该区无法回避的现实。2015年,全区共识别农村贫困人口8.7万户23.05万人,都纳入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档立卡”管理。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成为摆在七星关区领导层的头号大事。因此,该区将贫困人口分为三类:因病致贫;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其他综合因素致贫。这三类群体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8.08%、37.38%、34.54%。在这三类人群中,因病致贫的群体只能通过医疗救助解决,因其他综合因素致贫纳入民政兜底保障的贫困户和五保户只能通过政府兜底保障,能够真正采取措施帮助脱贫的群体,其实只是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

        因此,在总结精准扶贫多种方式后,七星关区提炼总结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自己选择、自主发展,切中老百姓发展难的关键点。

        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大湾组村民张永常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山砍柴受伤后,一直干不了重活,多年来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他说:“那时候打工赚不了几个钱,连媳妇都娶不了。”“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出台后,张永常选择了养牛项目,贷款2.4万元买了两头能繁母牛。“你看,我家这头牛已经怀上崽了,过几个月就可有小牛呢!”在记者采访时,他指着牛圈里一头牛说:“现在政府贴息,我只要全心全意养好牛,一头牛三年可下2个崽,三年后在保本的基础上翻一番没问题!

        这种让贫困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的做法,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真正做到“问需式”精准扶贫。如今,七星关区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五金”兜底:筑牢发展保险

        “现在就是政府在帮我们养牛,不仅给贴息贷款,帮我们发展上保险,还出技术人员给我们的牛建立档案,全程跟踪,我们发展完全不愁咯!”谈起“一市五金多套餐”,长春堡镇垭关村大湾组村民刘庆连无比自豪。他是该村贫困户,最近贷款2.4万元,购买了2头能繁母牛。在他家牛圈里,墙上挂了“养牛公示牌”,标明购牛时间、品种、耳标号码,刘庆连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拨打帮扶领导和技术人员的电话进行咨询。

        刘庆连对发展生产的资金不发愁,是因为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的“五金”解决贫困老百姓发展资金难题,同时还筑牢了安全保险。

        根据介绍,在开展“一市五金多套餐”工作中,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七星关区投入3000万元建立了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制定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精准扶贫“套餐”,包括了能繁母牛养殖、绿壳蛋鸡养殖、乌骨鸡及本地土鸡养殖、蛋鸭养殖、黑山羊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脱毒马铃薯栽培、栽桑养蚕、莲藕种植、羊肚菌种植等10余种项目,老百姓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套餐”发展致富。对选择“扶贫套餐”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给予2至3年的全额贴息扶持。并投入300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对发展产业而遇人力不可抗逆因素造成经济损失达30%以上的贫困户给予补偿。对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户脱贫的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七星关区每年投入300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进行扶持,同时由该区财政向生态畜牧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增资注入300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担保资金,为规模化种养殖企业贷款提供第三方担保。

        而在解决因病致贫方面,七星关区投入3000万元建立了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对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预付医疗费用的特困群众,由周转资金先行垫付,待治疗出院后,分别从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渠道报销补回所垫付资金,滚动使用。

        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介绍说,“五金”的设置,集聚资金规模,在产业发展、贷款、担保、风险保险等方面实现可控,解决老百姓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撬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产业井喷式发展。

        2015年8月以来,七星关区已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96亿元;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已发放52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已担保贷款4100万元,扶持了26个养殖场,带动上千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

 

资金入股  年分红万元以上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养殖场内,村民朱珍群双手麻利地捡拾传送带上的鸡蛋,放置在鸡蛋篮里,然后打包。她不仅是养殖场内的工人,还是场里的股东。两年前,她和丈夫在昆明打工,每个月3000多元工资。2014年,回老家过年后,看到家乡养殖蛋鸡风生水起,她和丈夫商量后投入10万元入股到养殖场内,夫妻二人也同时到厂里上班,每人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2014年年底,她家就分红5万余元。

        该养殖场一负责人张伟介绍,他从2002年开始养鸡,以前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从2009年开始,养殖场已经达到蛋鸡10万羽,2014年扩建后目前已达到78万羽,日产蛋60万枚。2015年,随着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拉开序幕,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加入到养殖场,政府对每只鸡补助15元,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村共有100余户农户入股,入股5万的去年分红就在3万元左右。”张伟说,拿到分红,乡亲们都很激动,说有政府帮扶,还能入股分红,大家都脱贫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养殖场越来越大,就连养殖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记者采访时,该养殖场总经理张永建笑得乐呵呵,他说:“以前我们做市场很难,还要通过很多中间商才能到达市场终端,我们的利润薄,消费者买到了价格高的产品,2014年,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我们成功与深圳大型超市对接,砍掉中间环节,让深圳市民品尝到优质实惠的鸡蛋。

        如今,随着“一市五金多套餐”实施,短平快项目效益初步显现,成为七星关区脱贫奔小康的有力抓手,依托这一模式,到2018年,七星关区将使2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一市五金多套餐”:脱贫小康抓手

        黄昏时分,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村民韩德全牵着两头牛在公路边放养,听说记者来采访,他迫不及待地说:“要是没有‘一市五金多套餐’这样的好政策,我家不仅养不起牛,连住房都成问题哩!

        韩德全妻子10多年前去世了,全家人一直住着破旧的房子。想发展,手里没有资金,于是他到处托人担保,银行硬是不给贷款。“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实行后,韩德全圆了发展梦。现在,他家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脸上的笑容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他说:“再过两年,我家母牛就能生几个崽,养大后一头能卖近万块钱,那时候我家也脱贫奔小康啦!

        与韩德全不同,七星关区野角乡天星村村民李义是养牛大户,在外务工多年。2013年,李义回到天星村,花了1.6万元买了两头子母牛,经过两年的精心饲养,他的养牛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已发展到30多头。在这期间,他还赚了30万元,建了200余平方米的小洋房。随着“一市五金多套餐”普惠七星关区广大农户,李义计划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不仅仅是韩德全和李义,如今,很多老百姓都参与到“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中来,仅养牛项目,实施该项目的四个村一个月时间就有300余户购买了牛。另有玫瑰种植、刺梨种植、蛋鸡养殖等多种产业相继启动。

        毕节市扶贫办副主任付立铭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撂荒闲置的部分耕地,我们按照政府出资建立“苗木超市”实施“问需式”造林绿化的思路,免费向群众提供苗木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从2015年8月6日文件正式出台至11月,“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机制运行三个多月,苗木超市的苗圃基地已流转土地1000亩,4.2万户14.6万人提交了免费苗木申请,可发展经果林和用材林23.4万亩;申请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55户,现已为其中三户垫付资金13.3万元;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已发放525万元,新建1个30万羽现代化规模蛋鸡养殖场,带动贫困户357户1362人(其中贫困户197户572人每户贷款2.4万元入股直接参与分红);申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11376万户,已发放贷款6202户1.38亿元,需贴息2862.21万元。

        七星关区区长胡敬斌说,“一市五金多套餐”已成为全区脱贫奔小康的有力抓手,依托这一模式,到2018年,七星关区将使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