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弓人,射出发展之箭

07.12.2015  14:46

多部门组成帮扶集团,提供修路、通电、发展产业等定制扶贫—— 

阿弓人,射出发展之箭

 

  双手背在身后,人微微前倾,年近七旬的胡德友,依旧习惯以这种大山农民独有的姿势行路。

  走在通向织金县阿弓镇狗场村的山路上,胡德友不自觉哼起了小曲。脚下那条曾困扰狗场村发展的狭窄山路,如今已铺上厚厚一层水泥,足够身躯庞大的卡车通行。

  这条路,犹如给阿弓安上了发展的“”。

  在阿弓镇的地图里,狗场村所在的位置画着鲜明的标记,它是连接各个村寨的交通枢纽。

  11月25日,是狗场村赶集的日子。早上6点过,在清晨的薄雾中,四里八乡的商贩在街上摆起摊子,两道鲜艳的红,从新街到老街,蜿蜒一公里多,扎实亮眼。

  村民们用一张张满足的笑脸告诉你:“这里,街宽,卫生好,学校漂亮,赶场天热闹。

  与眼前欣欣向荣截然不同的是,一年前的狗场村,称得上“交通末梢”的末梢,街道脏乱、遍地泥泞、几近封闭,去一趟镇上要花两个小时。

  狗场的变化,是阿弓变化的缩影。阿弓的变化,是毕节市纪委监察局牵头推进集团帮扶的结果。

  事情得从一场脱贫推进会说起。

  参加会议的,除了阿弓镇干部,还有来自毕节市扶贫办、交通局、财政局、发改委、民政局、林业局等市直机关的主要负责人。

  据阿弓镇党委书记李华回忆,会议一开始,毕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蒋兴勇就要求直奔主题:不讲套话官话,大胆讲问题、说困难、谈发展。

  当李华说到“狗场至落山丫口通村水泥路行走艰难”时,毕节市扶贫办副县级干部、市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陈定宪马上表态,争取在今年第二期扶贫资金项目中解决,补足资金缺口,让道路提质升级。

  当镇干部提出阿弓镇普遍存在用电难问题时,毕节市供电局纪委书记黄健当即发言,协调织金供电局,争取“全面解决阿弓镇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难的问题。

  当毕节市纪委驻村干部谈及“中药材黄柏种植项目”,毕节市林业局局长彭华昌立刻拍板,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全部纳入范围,请阿弓镇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这场会议,后来被阿弓镇的干部称为“定制扶贫”: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

  小康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大家合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通脱贫攻坚之道。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弓镇建成了通村公路60.3公里,通组路41公里,改扩建通组路15公里,硬化连户路208.94公里,完成了18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了167户危房改造工程。

  阿弓的发展,如箭在弦上。

  出行的方便,并不是阿弓镇上下最看重的。他们盯着的,是交通改善后大幅升值的各项资源,毫无疑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叠加产生乘数效应,将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

  镇干部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镇里的产业都是画零蛋的。

  “路通的消息一传开,外人对在阿弓落户有了兴趣,现在我的手机都接不过来。”李华说,现在已有21个产业发展项目落户阿弓镇。

  这仅是项目大军中的一小部分。杂交肉牛、黑山羊、生猪养殖、生姜种植,还有百合、苦金盆、黄柏等中药材种植以及特色水产养殖,纷纷闻风而来。

  项目与农业碰撞擦出火花的同时,激起了阿弓人自身强烈的发展意愿。

  以麦村田边组的潘强靠养泥鳅,当上经理,成了老板。

  田边组是个名符其实的田坝子,四周青山环绕,碧水中流,写意式的山水,宛如一支斑斓彩笔,在空间画板上晕染出美丽乡村。

  风景美,生态好,比这些更吸引村民的,是河沟里无处不在的泥鳅。每次大雨过后,提个撮箕在河沟里走一遍,总能捞到几十斤泥鳅。大饱口福之余,还能换点零花钱。

  然而,以麦人以前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商机。直到去年,潘强从电视里看到了一则养泥鳅致富的故事。“原来泥鳅也可以养,也能挣大钱。”潘强找到同村的龙斌、潘福海、熊兴华、潘元荣,在县畜牧水产站的帮助下,开始“下注”养泥鳅,到贵阳、重庆、连云港等地考察市场、学习技术。

  如今,他凭借着10亩泥鳅养殖基地、40万尾泥鳅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王”,“保守估计,今年至少有20万元的利润。”虽然目前还没有产生效益,但潘强看好这笔投资的长远效益。

  发生在阿弓镇的集团帮扶和定制扶贫虽然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为起点,但引发了深层次的变化:随着技术下乡、项目下乡、企业下乡,现代农业发展起来,农民的种植理念、科技理念、市场理念、标准的理念都在悄然改变。

  邹仕贵就是实实在在从中获益的代表。这个土生土长的阿弓镇长地村前新组人清楚地记得,2014年3月12日,他对市纪委书记蒋兴勇说的一番话:“电灯不如蜡烛,电饭锅饭都煮不熟。要想喂猪没资金,养个母猪没技术。还有路上坑凹大,天晴下雨门难出。

  邹仕贵没想到的是,他的一句玩笑话,却引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一年多过去,路修好了,电稳定了,农技人员也来了。邹仕贵和村民合伙办起了养猪合作社,100多头猪不愁销路,还有不少猪仔嗷嗷待哺。

  这是邹仕贵的第一个项目。他对养殖产业发展做过一番详细调查,心里有一张蓝图:“领导再来,这回我就要说单靠卖猪肉效益已经很低了,利润很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激起了阿弓人创业致富的阵阵涟漪。

  今年以来,阿弓镇共组建专业合作社87个,农技培训开展1200多人次,建成蔬菜大棚15个,种植核桃4400亩、中药材3000亩,完成投资34.7万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和投资200万元的500亩生姜种植示范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的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

  路通,产业通,发展通。目前,通过产业致富、结对帮扶、劳动力转移、教育发展等方式,今年初计划脱贫的3563人,已通过精准核查评估,真正实现了有效脱贫。

  曾经,阿弓镇处在一道“天堑”,如今,阿弓镇走上一条“通途”,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百姓意愿凝聚成一根“”。

  阿弓,射出了发展之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