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乡村舞台”建设侧记

02.07.2015  10:47

中国甘肃网5月29日讯 乡村舞台”建设启动以来,陇南市把这项工作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3236”工作思路(即:整合惠民政策、部门资源、乡土文体人才,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设施集中管理机制,保障活动场所、设备、内容,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挥理论政策宣传台、科技致富评比台、邻里和谐促进台、群众文化演练台、健身休闲运动台、村风文明培育台的作用),扎实推进,2014年全市共建成民间自办文化社团126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其中,达到试点村标准的195个,达到推广村标准的1054个。2015年,把“乡村舞台”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完成600个建设任务,力争康县、两当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因地制宜

组建群众文化社团

动员组织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退休教师、老干部等乡土文化体育人才,在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群众自办文化社团。配备村级群众文化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农民文化社团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同时,高度重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社团培养非遗传承人,依靠非遗传承人带领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让文体活动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整合资源

部门联动共同推进

把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农村舞台、村级体育健身场、农村学校空闲操场作为六种主要类型,通过资源整合、维修利用、新建等各种方式建设活动场所。因地制宜,推进村史室、民俗展览馆、非遗传习所建设。整合宣传部、组织部、文广新局等单位在基层的党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宣传教育、农民科普技术培训、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类惠民工程等,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管理,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农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加强指导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安排,组织开展贴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理论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民俗文化传承、全民阅读、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知识传播、才艺展示等各类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主张、传播主流思想舆论,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由市、县区文广新局、文化馆牵头,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服务者等,有重点地对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进行培训,帮助组织活动。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乡村旅游等,用“乡村舞台”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保障

拓宽多元投入渠道

按照“一主一辅一补充三结合”的办法,即以财政公共文化投入为主,以乡镇、村工作经费和以奖代补为辅,以社会赞助为补充,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2700多万元,支持“乡村舞台”建设。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列支5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市、县区双联办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双联重点工作任务,由双联单位帮助建设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活动。

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先后制定了陇南市“乡村舞台”建设方案、管理办法、验收办法等,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工作台账和活动档案,促进管理验收规范化。把“乡村舞台”建设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考核范围,由市委办、市政府办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文化民生,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