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省内首开创业学院 打造创业地标

25.04.2016  12:13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省内首开创业学院,打造创业地标——

创业路上 有我护航

不管是政策支持层面,还是考虑市场需求,现在都可以说创业最好的时代。

梦想”“挑战”“激情”,这是大学生创业伊始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的一个班里,3个各具特色的创业团队,却用他们“步步惊心”的经验告诉记者,创业更需要科技含量、独特产品、广阔市场。

李章取是班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要做药王。”让李章取没料到的是,这个从小就定下的目标,获得了班主任骆强的支持,在其帮助下,酝酿许久的创业想法,集结成策划书递到了学校领导层。

2013年7月,顺利争取拿到学校的5000元创业基金,李章取带着四个同学在自家地里种下了两斤金铁锁种子。问题却随之而来,金铁锁出土不久叶子便长斑点,纷纷掉落。慌忙之中,李章取又想到了班主任骆强。

骆强指导李章取申请了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翻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实验,历时三个多月,李章取终于找到了治病良方,写出了《野生濒危药用植物金铁锁野生驯化中病虫害研究》的论文并发表。问题解决了,金铁锁也获得了丰收,收获了10多斤种子,2014年3月,李章取和他的团队将这10多斤种子种下,还“”出了一个威宁自治县麻乍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毛收入近10万元。李章取说,等把市场打开后,就扩大规模,将来还要搞深加工。

有了“过来人”李章取的探路,同班的王春也蠢蠢欲动起来。

但我们不是一时冲动。”王春分析,同质化的问题在创业中不容小觑,“容易被复制的,也容易被替代。

王春看准的创业方向,是“做他人之不做”的彝家咂酒,“我是赫章人,这酒从小喝到大,乡里乡亲都是自家酿造,很少有人量化生产,大家都很喜欢,但只能在重要节日时省着喝。”脚踏在最坚实的故土,王春从中嗅得商机,找准独特的优势和资源。

2015年3月,王春和她的团队做了大量样本收集和资料统计,重点对生产标准不一和生产过程随意等问题进行改良。

4月20日,王春一手拿着产品检验结果,一手端着彝家咂酒邀请记者品尝,“放心喝吧,香得很。”目前咂酒正在申请相关手续,一旦手续完善就趁热进入市场。当记者追问市场情况时,王春说:“我心里有底,光我们县怕是都不够卖,有道是‘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

谈及市场,班上另一个创业团队的负责人李江,创业时看中的正是广阔的绿色生态食品的潜在市场。如今,他很自豪地向人介绍,自己的头衔是“乌蒙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养的鸡从小生长在夜郎国家森林公园,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长的是‘健美肉’,很受客人欢迎。”李江说,林下鸡叫好又“叫座”,“现在不愁销,愁的是怎样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扩大养殖量。”说起创业体会,李江语重心长道,创业并不是仅仅是你会什么,还要看市场需要什么。

这个班级涌动的创新创业热潮,可视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缩影。“2015年,我们的创业率突破了5%。”让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汤成宇有些意外的是,短短时间内,整个学校涌现出100多个创业团队,涉足测绘、广告设计、文艺、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这些团队创造的产值,估算达1500万元。

创业团队的“出师有利”,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呵护。在创业过程中,不仅有学校提供的创业基金支持,每个学生还有创业导师指导,遇到什么困难,创业导师会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多重政策的大力扶持、移动互联的澎湃发展,降低了创业门槛,但很多创业者忽略了不少细节。”汤成宇直言,实战经验不足、资源匮乏、定位失准、过于理想化,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先天不足”,这也是学校配置创业导师的初衷。

系统来看,该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循序渐进”式的。

4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长陶文亮说,他将学校创业孵化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基于专业领域的模拟训练。

在学分计算体系中体现创业要素,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选修课、专业课等30多门课程,开展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学科竞赛……当你想找一群人一起摸索一起奋斗的时候,这里有满腹情怀的创业创新学生组织;当你有好想法的时候,你可以登上种类繁多的演练平台;当你决定转入创业实战的时候,身后便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助你圆梦的平台。

创业并非易事,不管从学生个人还是学校来说,都应以理性的态度,为这股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热潮保驾护航。”陶文亮说。(邹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