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双语和谐环境建设及双语服务工作显成效

24.11.2014  12:40

  近年来,雷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有关双语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汉语与苗语、水话等双语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民族语言研究工作。 成立中国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中心、雷山县苗学会等机构对雷山少数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等进行保护、挖掘、抢救和传承发展工作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了《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寨刺绣》、《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走进雷山苗族古村落》、《雷山苗族文化与旅游丛谈》、《雷山苗医苗药》、《雷山苗族鼓藏节》、《雷山苗族服饰银饰》等系列研究成果,通过苗语、汉语、图文、翻译等方式介绍雷山历史和文化。同时,该县在陶尧小学建了一座苗族语言文字保护传承陈列馆。

   二是强化培训着力提升水平。 2014年雷山县共组织举办“苗文培训班”4期共培训980人;在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举办了“双语和谐”示范培训班,为该县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在民族村寨开展“结对”普通话“扫盲”活动,加强对中老年人的普通话培训;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唱苗歌、说苗话”培训活动,集中培训8次800余人,各单位自主培训3000余人次,苗语和苗歌在干部职工中逐步普及。

   三是积极创建双语和谐校园。 积极在民族村寨小学推广双语教学,使以汉语授课为主,苗语、水语授课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民族村寨小学得到普及,提升了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了《雷山县乡土文化教材》,在中小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各中小学校每班每周都有一节以上的民族文化课程,并建立学校民族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和艺术团、舞蹈队、芦笙队、刺绣组等,民族文化进校园内容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80%左右学生最少学会一种民间美术(如刺绣、草编等)或一首苗歌、芦笙,一段苗舞等),师生穿苗装作校服。此外,部分中小学校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作为课间操,增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氛围。县职校开设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将苗族芦笙、舞蹈、苗歌、苗语、苗族服饰、苗族习俗等内容列入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该县西江小学、陶尧小学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双语和谐环境示范点。

   四是积极推进双语法庭建设。 根据雷山县的实际情况,对县法院提出了“双语庭审”、“双语法庭”、“三语法官”的工作要求,与县苗学会、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联手培训“三语法官”,有效提升了干警对民族公序良俗的正确把握,确保当事人诉权实现,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在重要窗口部门普及双语服务。 通过强化培训,县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中心、各景区、县汽车站、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县移动公司、县自来水公司等重要服务窗口和县委办、县政府办、县信访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等主要服务部门和窗口配备了民族干部,实现了双语引导,部分服务窗口和接待窗口实现了双语服务。

   六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在民族乡干部配备上,民族乡的乡长民族成分均为主体民族,在事业单位工作招考当中,在整体要求全日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情况下,我县对水族考生放宽条件到中专以上,招录了一批水族干部。在县职校、县文化馆招录工作人员中,也明确了苗族等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用条件。提拔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80%是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县65%的干部职工会说民族语言,促进了干群交流,提升了双语服务的水平,推动了地方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七是加大宣传,促进双语文化互动发展。 雷山以苗年、文化下乡、景区演出、赶集等载体,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宣传双语政策,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使用汉语,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要求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先进文化,使苗族语言和汉语在新时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我县苗年、景区演出等公共活动中,均实行苗语、汉语交叉主持解说,苗歌与汉语歌舞同台演出;利用“村村响”、“户户通”广播电视网络,开通苗族语言广播等,营造了良好的双语环境。同时,结合苗族、水族民间音乐特点和现代社会音乐发展趋势,该县创作了《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苗岭的早晨》等一批双语结合的歌曲,打造了《铜鼓舞》、《南猛芦笙舞》、《搓敢信对》、《笙歌鼓舞迎嘉宾》等民族文艺精品,苗族歌舞专题《我在雷山等你来》成功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同时,该县参与打造的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些文艺受到少数民族群众和观众的喜爱。

   八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为双语和谐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雷山县重点打造了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雷公山和县城等景区景点,雷山逐步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苗族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接待游客377.61万人次,同比增长28.5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18亿元,同比增长35.78%。银饰、刺绣等民族手工艺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该县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手工艺产业示范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3%,排在全省第二,全州第一。全县安全感、满意度排在全省第三、全州第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民族文化价值,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为雷公山双语和谐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西江、郎德等景区的宾馆酒店、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店等推行双语服务,通过“说苗语祝福、唱苗歌敬酒”等方式,加强与游客的双语互动交流,推广了苗族语言文化,提升了苗族文化自信,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