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民族村落变身“聚宝盆”

12.02.2015  19:56

    新华网贵州频道2月12日电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青年李营往依托西江千户苗寨,开办农家乐,去年收入10万元,另外他还兼职西江旅游公司的演员,每个月还领取2000多元的工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李营往说:“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托上西江苗寨的福份!

    素有“苗疆圣地”之美誉的雷山,苗族人口占83%,森林覆盖率达72%,良好的生态赋予雷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遗风在这里依稀可见。有气势磅礴、层峦叠嶂吊脚楼群的世界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上寨,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300个多元化苗族文化村寨,构筑了古朴浓郁的“文化富矿”。

    传统民族村落是一座无价的资源宝库,村落多元文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灵魂,离开传统民族村落来开发旅游,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对民族村落开发乡村旅游中,雷山县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发展,这是一条硬“杆杆”。

    雷山县以乡村旅游开发为载体,不忘对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开发,对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1万元至3000元的奖励。县政府每年从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8%作为保护西江苗寨民族文化奖励基金,三年多来,共拿出2000多万元对当地村民进行奖励,提高村民保护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苗族文化“六进”活动,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实施“100名歌师、100名银师、100名木匠师和100名剌绣能手”等培育工程。目前,雷山县拥有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3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找到了切入点,乡村旅游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雷山县立足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从2013年起,每年设立1000万元作为发展旅游基金,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奖励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每年整合扶贫、旅游、交通、水利等资金5000万元用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得提速。去年,雷山县共接待游客478.5万人,同比增长2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28.4%。

    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带富一方百姓。

    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特色经济的发展,以银饰、剌绣、银饰、芦笙、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民族旅游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年实现产值10亿元。目前,雷山县有农家乐350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员达7000多人,带动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乌东水系景观、新桥水上粮仓等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声名雀起,成为游客争抢体验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潘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