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驻村“第一书记”诠释扶贫钱怎么用到刀刃上

13.01.2016  14:20

                 

春节临近,南猛村“第一书记”刘为(右一)深入贫困户家问寒问暧。

        新华网贵阳1月13日电(通讯员 李应光 李娟)2016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头条以《“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精准扶贫:钱怎么用到刀刃上?》,用6分多钟的时间对贵州省雷山县贫困村南猛村“第一书记”刘为创新工作方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行了宣传报道。

        驻村“刘书记”有什么好方法带领群众致富成为了全国学习的典范而且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于2016年1月12日深入南猛村采访。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从一条小河边沿坡顺着弯曲的山路过了七八道拐向南猛村进发,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弯弯山路上,总长1100米的安全防护栏向云雾深处延伸,有了它,村民们前行的脚步轻快了不少。

        “我们南猛村地势陡险,以前要提心吊胆的走这条山路,特别是晚上,经常有人摔伤,还曾经有村民被摔死。现在好了,村里来了刘书记找来扶贫项目建起了防护栏安全多了!”村民杨秀明说,南猛村依山而建,受地势高的影响,寨子里经常云雾缭绕。有了这安全护栏,大家出行放心多了。

        每当行走经过村里的护栏,村民们就会在脑海里浮现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发展中心产业扶贫处选派到南猛村任第一书记的刘为。

        第一次入村走访,刘为就拉上郎德镇南猛村主任杨秀明,叩开了上寨一户人家的木门,门板已被岁月染成灰白色。开门的是刚从浙江打工回来的吴兴春。吊脚楼基本荒废了,楼下的厨房,兼有客厅、厨房、卧室功能。

 

        从吴兴春家里出来,杨秀明的话,印在刘为的心上:“哪天吴兴春在家种茶、绣花得的钱比在外打工的儿子挣得还多,南猛村就脱贫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刘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南猛村脱贫,我是第一责任人。我绝不虚晃一枪,不走过场,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走遍苗寨,寻找全面小康“制高点”

        空壳村、集体经济凋敝、产业发展滞后,办公经费没有任何结余,只靠每年1万元的村级运转经费开展工作……仅仅5天的时间,刘为就把这些问题摸得一清二楚,逐条记录在民情日记上。

        到村后,刘为第一时间带领村两委入户调研,寻找贫困的根本原因。为精准把脉,他在省里遍访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形成了《南猛村一户一档访谈问卷》,为194户村民建立194卷档案。问卷内容十分详实,空白的地方还有不少注解:五保户杨炳华家里没有电视,先搬村委的电视机给老人使用。家里有两名残疾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锦权家,儿子“阿福”会表演芦笙,可加入合作社……详细调研、填写问卷70余户后发现,村里户均两亩田、户均两亩地、一半以上的人都会吹芦笙,刘为眼珠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

        走进村里的芦笙博物馆,他更“吃了一惊”,早在1957年,南猛村就有两位村民代表中国去莫斯科交流演出。一个只有194户村民的小寨子,被称作“芦笙之乡”,足可见芦笙文化源远流长。他也找到了贫困的突破点和全面小康的制高点。自从老一辈传承人去世以后,村里只会表演芦笙,不会制作芦笙,如果让村民学会制作芦笙,进行销售,不仅能把芦笙之乡的品牌打响,还能让村民脱贫致富。

        精准施策,救急救贫先啃“硬骨头”

        作为全面小康的“排头兵”和南猛村的“当家人”,刘为精打细算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集中力量给最穷的人办最急需的事。

        南猛村的旅游扶贫试点建设,原计划花30万建村寨大门、村史碑和两个公厕,刘为投了反对票,却赢得了村民的拥护和镇里、县里的支持。因为他站在了南猛村最贫困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刘书记说得对,寨门这些设施与多数村民的生活没有关系,寨门建成了村里面搞不好,也不会有人来旅游。我们村两委商量以后,一致同意先用这个钱按照一户3000元的标准搞改厕,村民家厕所建好了,卫生条件改善了,也不需要公厕了。争取春节前把全村150个室外厕所改造完成。”村支书杨炳兴说。

        “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如果按照常规工作方法先易后难、逐步带动,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似的买猪仔、鱼苗分给全村,5年过后还是会剩下最难啃的骨头,全面小康就会因我们这个村拖后腿,所以扶贫工作要‘迎难而上、突出重点’,先啃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硬骨头’。”刘为一脸严肃。

        他到南猛任“第一书记”后,全村党员干部站到了扶贫攻坚第一线,村两委学会了精准定位、攻坚克难,更可贵的是年年发的“扶贫猪”、“扶贫鱼”变成了合作社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扶贫资金变成了折股量化的资产,贫困户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扶贫钱怎么用到刀刃上,合作共赢向脱贫摘帽发动“总攻”

        2015年12月21日,刘为拿着刚领到的合作社营业执照仔细端详了好一阵,才放进袋子,迈着坚定的步伐朝村里走去。对刘为和南猛村的村民来说,营业执照到手,意味着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东风”来了。

        今年旅游扶贫项目中有一笔产业扶贫资金,村里有人建议花18万再买一批芦笙和芦笙表演服装。刘为又反对了,芦笙之乡别再买芦笙了,宁可花30万、50万请人来教大伙做芦笙。经他协调,整合了“中国传统村落”和旅游扶贫试点村两个项目的建设经费450万元,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由村两委发起村民成立雷山县南猛村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同时,请老师增加民族手工艺制作和经营的内容,全村在家妇女举双手赞成,合作社又增加了刺绣的学习。

        经过整改合并,合作社下设芦笙表演组、民族手工艺组、农业经营组和电子商务组,以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注入合作社,村集体以芦笙博物馆作价入股,鼓励一般户以资金、土地入股,所得利润按股份比例分红,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和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初步成形,并步入正轨。

        现在,44户贫困户都已加入合作社,成为原始股东。农业经营组已开始行动,锄草施肥对茶叶进行提升改造。来年春天,茶青收入将给南猛村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迎来“开门红”。

        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牵挂,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全面实现小康这块短板如何补齐,摘掉穷帽子这块硬骨头如何去啃时间只有五年,省州市县乡村五级签下“五级脱贫军令状”全国十几万干部驻扎贫困村攻坚克难。2014年8月份以来雷山县在编在职的2145名干部与11322户贫困户“联姻”结对帮扶,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千方百计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问题,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