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以现代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10.11.2017  13:29

  我省非常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让“非遗”更广泛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从而提高对“非遗”的认识,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图为贵阳市中小学生在贵州省文化创意园观看“非遗”传承人讲解马尾绣的制作。

11月7日,平塘县牙舟古陶文化产业园开园。(李腾群 摄)

  从2009年开始,杨光成先后在惠水县雅水镇小学开设民族民间工艺兴趣班和枫香染提高班;同年7月又在本村每户人家各选取两名略有基础的年轻人,对他们进行枫香染技艺传习。此外,他还成立了枫香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有着23年历史的“黔粹行”,同样也采用“企业+农户”的方式,在遵义、独山、盘州等地培训了大量绣娘。更为难得的是,2014年,黔粹行所有商品全部实现数字规范化,到2015年时就在厦门机场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分店,并入驻电商平台。

  基于“活态”展示的理念,传承人受邀进驻展馆现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水族马尾绣、苗绣、皮纸制作技艺、苗族泥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均位列其中,直观、生动地展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过程。

    “传统”与“现代”是两个相对的词汇,看似针锋相对,非此即彼,但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两者却能够同时彰显,互为补充。

    过去只在婚丧嫁娶或重大节日中穿戴的服装和首饰,如今既陈列在博物馆中述说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又登上国际舞台,走在时尚前沿;过去以手艺人个体经营方式流通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今形成产业,进入商场,甚至远销海外;过去口传心授的歌舞、剧种,如今也步入学堂,在越来越多传承人的演绎之下,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前进,我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断完善,通过创造性转化,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带动人口脱贫;通过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化的方式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