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黔韵奏响国家大剧院 铁锅、米筛奏天籁之音

11.10.2014  11:52

    演员身着民族服饰表演黔剧彩唱《涛声震得人心寒

    贵州省黔剧院民族乐团大型民族音乐会《风华黔韵》昨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10月11日、12日,《风华黔韵》还将在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两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剧,第一次在中国最高音乐殿堂向人们展示、整场民族音乐会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二首曲目,内容涵盖了贵州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和以贵州黔剧板腔为素材的民族音乐新编曲目以及黔剧彩唱,是对贵州各民族地方音乐风格融合提炼后的一种全新演示。

    当天的音乐会在以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音调和木鼓点为素材创作而成的民族管弦乐《苗岭喜庆》中拉开帷幕。随后,乐团为观众献上了用贵州地方代表剧种“黔剧”的“扬调”、“二板”、“二簧”等板腔等戏剧元素改编而成的曲目《黔韵》,其中,唢呐等领奏的黔剧声腔是黔味十足。把贵州农民生活中使用的米筛、竹筒、簸箕等器具当作乐器、木瓢当指挥棒的打击乐乐曲《山鼓》给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演奏上采用了刮、削、磨、扣等方式产生的独特音效,给人以原始、古朴、粗犷的奇妙视听感受。

    在音乐会现场观众除了欣赏到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曲目以外,选自大型新编历史黔剧《九驿图》的黔剧唱段《涛声震得人心寒》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叫好声。

    据贵州黔剧院院长朱宏介绍,黔剧院民族乐团近年来在全国各项专业大赛屡获大奖。2013年,乐团演奏的《苗山情》、《山谷情歌》、《跃龙》等室内乐作品应邀参加澳大利亚‘中国戏剧节’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国艺术代表团的高度评价。(记者 索敏)

    现场点击

    大山里挑出的乐器

    贵州黔剧院民族乐团指挥家、作曲家曾健雄告诉记者,以贵州彝、苗、仡佬族等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曲目《木瓢舞曲》中,那些令人称奇的乐器几乎全部是来自贵州乡间的锄头、木瓢、陶盆、铁锅、石块、米筛、竹筒、泥哨等碰撞、叩击、敲打发出的音响,为了找寻这些理想的乐器,曾健雄曾无数次走进大山。其中的那七个能发出不同音高的铁锅,就是他多方寻找,四处打听,最终从广西河池一个土产仓库里的两百多个铁锅中挑选出来的。

    在京老兵的贵州情

    演出现场,观众席上,十几名老人十分专心地观看着演出。中场休息时,85岁的倪天煦老人说:“我们都是十六军文工团的,1949年解放贵州时去了遵义,1953年离开,我们对贵州有深厚的感情。这次得知在国家大剧院有‘风华黔韵’的音乐会,大家就结伴来了。1950年,部队组织观看贵州地方乐团的文艺演出,是我们第一次欣赏到贵州的民族音乐和戏曲,时隔几十年后,再次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我们都感到格外的亲切。” ■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