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力营造“食品安全云平台”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2.06.2014  09:19

金黔在线讯(本网记者 赵曌)通过手机软件扫描食品包装袋上的二维码,食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各项检测指标以及合格与否等信息将会一目了然……在大数据时代的贵州,这样的构想即将实现。6月10日,记者从贵州省科学院了解到,依托大数据平台建造的“贵州食品安全云平台”目前已初见雏形,相关功能进入试运行阶段。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正强向记者介绍“贵州食品安全云”建设情况

食品安全云”初见雏形

食品安全云”即“食品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交集,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随着大数据在贵州的落户,今年4月23日,贵州省科学院和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贵州省食品安全云”,“食品安全云”成为率先签约的“第一朵云”。

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我们要让食品安全这朵‘云’先飘起来。”省科学院下属的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正强介绍,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测试院对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与营养监测数据进行整合,目前已有近50万条数据进入云端。蒙牛、味莼园、国台、老干爹等7家企业参与试点,产生的14500余条数据同样已经进入云端。

产品开发方面,已经形成食品安全营养测试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营养知识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营养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与营养WEB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三系统两终端”的食品安全营养信息服务云平台,并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今后,市民只需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云平台上的海量数据。”王正强说,“指尖一点,食品安全信息就会一目了然。

全面覆盖+权威发布

目前,云平台仍处于数据集成的阶段,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王正强说,“目前,省内只有100余家食品企业试用云平台,我们将力争在今年底达到600家企业‘上线’。

他表示,在测试院数据、省内流通环节监测数据和示范企业数据整合的基础上,下一阶段,云平台将尽快把全省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企业、流通环节中省内外食品企业、全省餐饮行业中近三年的数据集合起来,迅速形成大数据。同时部署农产品和食品检测机构、流通环节企业等应用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数据持续上传的长效机制。

同时,测试院还和全国部分省市检测机构形成联盟,包括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在内的9家分析测试机构“上线”试运行,共同提供数据的支撑,并提供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此外,为了解决食品安全云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打造平台的权威性,省科学院专门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为食品安全云工程的高级专家顾问;并聘请了食品安全检测、应急管理、软件开发、食品管理等相关领域的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为“食品安全播报”做技术支撑。

今年6月,省科学院又与北京化工大学、贵阳国家高新区联合成立“北化高科食品安全大数据研究院”,将围绕食品安全与营养大数据,开发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需要的各种应用、功能和服务。

打造 品安全的“贵州模式

“‘食品安全云’将会是对传统食品安全监管的颠覆。”王正强说,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普遍存在零散、分散的共性问题,检测数据往往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导致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相不信任,政府难以监管、企业无法更好地发展、消费者则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

而“贵州食品安全云”的建造,将着眼于构建全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消费者参与的管理模式。王正强表示,平台的投入使用,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食品安全应急突发事件的舆情监管与引导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撑;对于食品加工企业,则可以帮助其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食品的安全营养信息及食品生产企业信息,实现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王正强表示,在“贵州食品安全云”的推广应用阶段,将率先在省内的贵阳市、遵义市具有QS认证的食品企业、超市、星级酒店示范应用,继而覆盖全省所有的QS认证食品企业,形成完整的软件、服务、应用于一体的“贵州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实现产业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贵州食品安全云’飘到全国去。”王正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