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真情帮 “编外村官”扎实扶

10.08.2015  11:02

 

铜仁市探索多种精准扶贫模式 

驻村干部真情帮 “编外村官”扎实扶 

 

  万山  驻村干部全力找短板治穷根

 

  一栋栋新居依山而建,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宽阔平坦的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走进万山区,眼前是一幅富裕和谐的画面。

  该区驻村干部真情付出精准扶贫,工作做得越来越实,让贫困群众找到致富路,使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巨变。

  “刚进村时,最苦恼的就是不知该做些什么。”万山区高楼坪乡林海村驻村干部罗洪海说。为了掌握贫困户需求,驻村伊始,他便积极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情。

  在走访中,罗洪海坚持“三必访”原则: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残人员、军烈属等弱势群体必访,上访户、征地拆迁户、刑满释放人员等重点人群必访,种养大户、创业带富能手等农村能人必访。

  每到一处,他详细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对民情信息、矛盾纠纷等进行登记,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账,动态跟踪化解落实,确保社情民意尽在掌控之中。

  “走访慰问只是帮扶的开始,目前我们已和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今后将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贫致富。”罗洪海说。

  “驻村干部主动帮我解决遇到的困难,还告诉我以后有困难尽管找他,让我心里暖暖的。”万山区谢桥街道牙溪村民张茂昌激动地说。

  张茂昌是贫困户,他曾到“干群连心室”向驻村干部肖德钦反映情况,希望得到帮助。了解情况后,肖德钦为张茂昌协调菜籽油等生活用品,还与张茂昌结成帮扶对子,承诺长期对其进行帮扶。

  “先要找到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见疗效。”肖德钦驻村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青龙村地处偏僻,以传统农业为主,低保户、贫困户多。村民虽然想发展,但苦于没有发展思路、缺乏资金技术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至今没有成规模的产业。

  了解这一情况后,万山区下溪乡青龙村驻村干部刘开轩召集村支两委干部、村民开会,帮助群众设法解决用水问题。

  结合村里土壤、气候等条件,青龙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栽种生姜。目前,3户农户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生姜,村级饮水改造工程动工,为村民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通讯员 金婉秋)

 

  玉屏  “编外村官”尽心办实事谋发展

 

  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的洪剑身兼两职,他除了是房开企业的董事,还是洪家湾村的名誉村主任。

  和洪剑一样,康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张华、玉屏绿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新也担任了名誉村主任。

  这些“编外村官”上任后做了不少实事。

  洪剑投入20万元在洪家湾村设立了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和考上大学的本村孩子。还先后为该村提供了1.4万余元的资金帮扶。

  张华也捐资19.2万元扶持田坪镇迷路村48名贫困大学生求学。他还多次回村找村干部商量,打算从产业扶持、智力扶持、资金支持等多角度帮助全村发展致富。

  张文新自担任大兴村名誉村主任以来,不断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葡萄种植,吸纳了48名村民就近就业,每人月工资2800元。他还投入16万余元为村里安装了48盏路灯、修建了通组路。

  2014年以来,玉屏自治县以村为单位,从本村或户籍在本村、祖籍是本村的商界成功人士、退休党政机关干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中,选聘了一批“名誉村(居)主任”。这些不占职数、不领报酬的“编外村官”,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促进村级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屏县委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借用名誉村(居)主任丰富的人脉资源、管理经验、专业技术、资金优势和回报故土的思想动力,组织他们参与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乡村精准治理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县名誉村(居)主任共协调培训机构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期300余人,组织农民有针对性地外出参观考察9次167人。同时,帮助村支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催生了发展村级经济的新想法、新举措,提升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该县,名誉村(居)主任成立了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餐饮等领域5个公司和11个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2160多万元,为农户协调小额创业贷款180多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170多人,涉及的农户平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此外,名誉村(居)主任累计直接捐资61.7万元,协调部门支持解决项目资金320万余元,修通组路、维修沟渠、建文体广场、安装路灯,还筹建村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达到“选聘一个人,盘活一个村,富一方群众”的效果。

  名誉村(居)主任还积极参与“同心助学·共圆大学梦”活动,对口帮扶任职村高考录取的贫困大学生共51名,走访慰问任职村留守儿童共135名,走访看望贫困老人309名,共捐资40余万元。部分名誉村(居)主任出资在任职村开展“敬老爱幼模范”、“十佳媳妇”、“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倡导新风尚,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通讯员 李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