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镇转变思路发展畜牧业加快脱贫奔小康

20.07.2015  18:43

        麻山镇位于望谟县东部,地处麻山地区腹地,喀什特地形地貌突出,因山乱如麻而得名。2015年6月,原麻山乡与纳夜镇合并组建成麻山镇,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46公里,辖13个行政村,3846户、1.99万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2755户,人均年收入4790元。312省道贯穿镇内,罗望高速将从境内通过。全镇国土面积2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万亩。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1422毫米,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484米,平均海拔1042米。经济收入以传统种、养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稻谷、甘蔗;特色产业有核桃、油茶、黑山羊。

        为贯彻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麻山镇结合省扶贫办实施的“四项行动计划”,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通过党员示范带动、贫困户利益联结等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经过半年的示范推广,各项目已现雏形,目前全镇羊存栏数2.1万只、牛存栏5800头、绿壳蛋鸡示范养殖1万只。

 

      利用党员示范带动、联户发展模式

      2015年3月,省扶贫办在麻山镇(原麻山乡)投入6207.7万元启动精准扶贫整乡推进计划(“四项行动计划”),麻山镇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根据工作部署,在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的同时,麻山镇决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

        2015年、2016年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2.5万元,在6个村实施能繁母牛、努比亚山羊养殖,资金用于圈舍建设、购买种牛、种草补助。经过实地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麻山镇利用党员干部带头、“大户+精准扶贫户”等模式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截止目前,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圈舍1600平方米,兑现补助资金80万元,培养养殖大户14户,联结精准户100户,新增能繁母牛175头、黑山羊1000余只、努比亚山羊60只,种植皇竹草1200亩,建成2个努比亚山羊示范养殖点、2个能繁母牛示范养殖场、1个绿壳蛋鸡示范养殖场。利用党员干部带头、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一是主动把贫困户带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提高了老百姓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三是传统的牛羊放养方式逐步转向种草圈养。

 

      探索牛羊品种改良

      麻山黑山羊素有贵州“黑珍珠”之称,具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肉味香浓,养殖环境纯生态、无污染”的特点。十多年来,麻山黑山羊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但是养殖方式比较传统,以放牧为主,严重制约了黑山羊规模化发展。同时,随着数量的增加,从不足2000只发展到超过2.1万只,它对生态的破坏性也慢慢凸显出来。

        为保证麻山地区生态的完整性,不断巩固麻山黑山羊地理标志产品,把畜牧业打造成麻山的支柱产业,把麻山黑山羊打造成品牌产品,麻山镇决定通过探索羊品改良实现黑山羊产业化。通过引进努比亚种公羊与本地黑山羊进行杂交,一是努比亚山羊能适应当地气候;二是努比亚山羊不但可以放养还可以圈养,可以减少生态被破坏;三是与本地黑山羊相比,努比亚山羊生长速度快。羊品改良结果表明,二代杂交新生羊羔可达6斤到8斤,比本地新出生黑山羊平均重3斤;杂交二代黑山羊60天可以长30斤左右,而本地黑山羊只能长15斤左右。这些尝试结果令人欣喜,为全面推广品种改良打下了一注镇定剂。

      在吸取羊的品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麻山镇将探索本地牛的品种改良,改变本地牛个头小、长势慢等特征。

 

      让养殖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

      在推广养殖牛羊项目的同时,也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人,其中党员干部占大多数。2015年以来,镇里已组织4批次养殖大户到临县及铜仁等地参观学习,通过培训和考察学习,他们在防疫方法、圈舍标准化建设、饲料配制、配种、哺乳期培育、牧草栽培等方面掌握了大量科学技术。让广大养殖户“走出去”,一是帮助他们开阔视野,通过实地了解差距、查看市场、了解需求,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科学的养殖技术,随着他们对畜牧业的深入了解,大部分农户产生了规模养殖的兴趣和信心。麻山镇计划于2015年、2016年分别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开展教育培训、乡村能人职业技术培训,同时推荐致富能人参加州里的农业技术培训。近期,麻山镇正在筹备开展针对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麻山镇将用两年时间大力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6年底实现全镇(原麻山乡)精准扶贫户户均有2头牛、10只努比亚山羊、100只绿壳蛋鸡,力争到2017年实现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