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江:政府“攻坚拔寨” 苗乡冲刺小康

21.04.2016  18:01

    新华网贵阳4月21日电(记者何天文、汪军、杨焱彬)连续几场春雨过后,贵州山区更加清爽宜人。绿树掩映下的苗寨清一色的木瓦房、吊脚楼,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龙继才的农家乐送走了当天最后一批游客,他正盘算着再请几个工人和厨师来帮忙。

    “山里空气好景色好,春季来的游客较多,每天两三桌客人的饭菜,我和妻子还能够应付,但客人再多一些就要请人帮忙了。”今年34岁的龙继才说,他开办的农家乐是去年7月开张的,通过改造扩容,现一次能接待20桌客人,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半年多来净收入已有五六万元。

    龙继才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宣威镇翁堡村乌羊麻组村民。他早些年从部队转业后,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多年在外以打工的收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他对记者说,他所在的村民组73户人家全是苗族,由于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村民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其中有34户贫困户长期生活贫困。

    “我的小孩感冒发烧需要打针,当时我连几块钱的打针费都拿不出,都是向别人借的。”今年42岁的村民杨启勋说起几年前家里的贫困状况,心里仍有几分酸楚。他说,过去由于寨子贫穷,邻村的大人们在吓唬孩子时都这样说:再不听话就丢到乌羊麻去。

    像乌羊麻这样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之所以长期贫困,除了自然环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欠帐较多等原因外,部门资金投入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麻江县扶贫办主任陆志银说,以前由于扶贫资金相对较少,加之地方财力薄弱、贫困面较大,大多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但这种扶贫效果不明显,“穷根”难以斩除。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地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普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了,必须集中力量“攻坚拔寨”。

    2014年7月,麻江县委、县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扶贫、农业、国土、旅游、环保等多个部门资金3000万元,对乌羊麻苗寨的房屋和水、电、路、讯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并引导村民利用民族文化和种植蓝莓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游、休闲体验游,彻底斩断“穷根”。

    不到两年时间,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说变就变。宣威镇党委书记杨席说,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从县城驱车到乌羊麻只需要40分钟左右。苗寨变景点,加上政府宣传引导,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节假日,寨里的停车场常常爆满,全寨18家农家乐和3个农家旅馆的接待能力常显得“捉襟见肘”。

    乡村旅游的兴旺和蓝莓产业的发展,让苗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5年,乌羊麻苗寨300多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寨里2名清洁工的工资,也从过去的每月1600元增加到2200元。

    曾经的贫困户杨启勋,如今不仅开办起农家旅馆,还带头成立了蓝莓专业合作社,带动50户村民发展蓝莓435亩。他自己买电脑、建网站,利用电商平台把蓝莓销到省内外市场,大伙已开始尝到“甜头”。去年,合作社销售蓝莓增加收入31.8万元。

    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说,像乌羊麻这样的贫困村寨,目前大都集中在自然环境较差的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找准出路,精准发力。麻江县将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依托优势产业,通过异地产业扶贫和易地脱贫搬迁等手段,尽快让全县现有36个贫困村和2万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同步迈向小康。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