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08.05.2015  14:59

部分泥哨。

非遗传承人和他制作的泥哨。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8日电  撮几坨泥巴,经民间艺人搓搓捏捏,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虎、牛、羊、狗、兔等12生肖动物就基本成形,再经过煅烧、上色涂油,一个个蜚声中外的黄平泥哨就做好了。

    “黄平泥哨,在发展历程中历尽艰难,但是经过发展,现已成了当地民间艺人们收入十分稳定的产业。”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说。

    泥土也能“”出文化产业来? 带着极大的兴致,笔者认真探了个究竟。

     “衣钵”未丢,边缘化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要说泥哨,我从85年就开始学,是吴国清老艺人教我们的。”民间艺人王登书告诉笔者。

    黄平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苗族老艺人吴国清,以当地黄泥为原料,在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20岁那年,王登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并亲眼目睹了这位创始人制作泥哨的精彩过程,深深为其着迷,他最初是学农民画的,凭着对艺术的冲动,便师从吴国清,学上了泥哨工艺。

    “吴国清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很乐意收学徒,在教学及平常的制作过程中,他通常边捏还边唱歌,百教不厌。”想起学习的那段时光,王登书笑了起来。

    从最负盛名的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生肖图案到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的捏造成形到多道工序制作,要全部学会,真的不易。“学习泥哨制作也是个苦差事,大多人学半个月就退下来了。”王登书说。

    据介绍, 90年代初,因为泥哨销售差,收入不好,很多人都放弃学习南下打工。

    那段时光,被很多民间艺术家称为“走在边缘化”的黄平泥哨何去何从,让人甚是担忧。

    如何传承发展,黄平县非常重视,为使泥哨产业传承下来,在飞云洞免费提供房子给艺人们生产,并借助游客来旅游观光购买泥哨,增加收入。

    “在艰难的那段日子里,县里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王登书说。

    如今,和王登书一样,除吴国清的孩子吴天外,还有陈玉魁、唐文敏、潘昌国等一批传承人,把黄平泥哨手艺继承了下来。

    在时代的潮流里,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渐行渐远,黄平泥哨能够传承下来,实为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