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古城从前世到今生的华丽变迁

26.11.2014  12:57

追梦高铁的蝶变

——黎平古城从前世到今生的华丽变迁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6日电  十年细磨一剑,一朝破蛮成蝶。追梦高铁,黎平县用十年时间保护、开发、建设黎平古城,十年间,黎平古城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古城翘街从一条破旧老街,摇身变成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侗都黎平一张靓丽的名片,名扬四海。

    黎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该片区最繁荣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业重镇,先后设立过五开卫、开泰县、黎平府等行政机构,其盛世繁华的景象,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民国初年,战乱频发,民不聊生,黎平古城开始走向没落,昔日繁华盛景不复存在。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并在古城翘街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从此,黎平古城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注定了数十年后,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

    解放以后,黎平古城区成为黎平县城的核心区域,记忆和见证着黎平人的生活一天一天的变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黎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古城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影响市容市貌的“棚户区”,就连几十处文物单位都岌岌可危。

    为了不让古城在城市发展中湮没,从2003年开始,黎平县编制了《黎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古城翘街古建筑进行统计和登记,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划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本着“先易后难、以人为本、先公后私、两手并重”的原则,实施“三线下埋”,古街巷道修复建设和临街立面整治,古城保护建设进入2.0时代,城内人居环境开始得到了较大改善。

    与高铁结缘,黎平古城发展步入3.0版本。

    对接贵广高铁、厦蓉高、三黎高速建设,黎平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围绕“曙光之城、侗乡之都、生态之园”三大旅游品牌,构建旅游发展大格局。

    县委、政府以打造红色经典景区为契机,倾力打造翘街红色文化,府城文化,投入资金4466万元,修建黎平会议纪念馆,斥资3亿元启动古城保护建设工程,修复建设了古城墙、“烽火台”,修缮了黎平会议会址、毛泽东住处、中央红军教导师住处、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处、福音堂、两湖会馆。本着“还道于民、还静于民、还空间于民”的思路,对古城景区内文物和老民居等重点部位进行修缮复原,修建了旅游步道、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按照黎平历史文化风貌和古城发展的文脉,实施绿化、亮化和美化打造。修缮复原后,雄伟壮观的石牌坊,古老沧桑的城门洞、振翅欲飞的封火墙,青砖碧瓦的窨子屋,古色古香的孔子庙和古城里的一街一巷、一馆一舍、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深深地烙印和记录着这座古老城镇的历史与文明,极大提升整个古城的文化品位。

    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老字号”旅游商品品牌开发建设、地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等提出了具体改革发展要求。年底,贵广高铁、三黎高速通车在即,沉睡600年的黎平古城,将迎来破晓时刻!

    硬措施打造软实力。眼下,黎平县正抓紧把已流传百年的“玩黎平故事”、“击太平鼓”、“古城祭井”、“元宵灯会”以及“重现红军进城”等古城活态文化展示和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经营,特色美食、琴棋书画等艺术创作的业态文化移置入古城内,让府城的商贾文明与红色经典交相辉映,使整个古城,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这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获得新生,成为国内外都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石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