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基层党建“三驾马车”跑出发展新风尚

24.11.2015  10:32

  村规民约正风气,和谐乡村话幸福;基层自治新模式,村级服务不真空;脱贫致富有门道,党社联建添活力。在基层党建创建工作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理、服务、发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构建农村和谐发展,苗乡侗寨沐浴新风新雨,绽开新颜新貌。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村和百业旺。”黔东南州在该州1756个村级党组织中全覆盖推广实施“和谐乡村”建设计划,积极引导民族村寨结合自身实际,重点从修订村规民约着手,以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风气。

  “家庭邻里产生矛盾纠纷,一般先按‘家规’的约定自行协调,协调不了再按‘族规’的约定族内调解,最后一关才到‘村规’集体调处。经过前两关的消化过滤,交到村里的矛盾纠纷就很少了。”锦屏县魁胆村支部书记王必玖介绍说,在重新修订村规民约中,他们开创了家规、族规、村规“三规治村”的农村管理新办法,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向下延伸构筑了“三道防线”,创造了“42年无刑案、22年无偷盗”的治安佳话,这个记录还在“和谐乡村”建设推动下年年刷新。

  如今,黔东南州村村寨寨日益完善的村规民约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特色,更成为和谐乡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正风气的同时,黔东南州党建部门又在思索新的命题,山高坡陡,沟壑谷深的自然环境让很多自然寨远离村级组织所在地,老百姓办事不方便,村级服务不到位,如何破题?

  丹寨县探索建立的党总支(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寨管委→联保小组四级管理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该县针对农村自然寨、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特点,除村委会驻地外,两个组以上的自然寨设立一个“寨管委”,并下设基础设施建设组、综治维稳组、文明建设组、环境整治组、生产发展组、红白理事组、民兵应急组、民主理财组8个小组,实现了村村寨寨有组织管事、有地方办事、有人做事,填补了村级服务“真空”状态,解决了“村官管不到”的难题。

  “不用凡事都去村委会了,很多事都能在寨管委解决,方便多喽!”丹寨县兴仁镇城江村棉朵“寨管委”主任蒙兴国说,寨管委新模式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许。

  以丹寨县“寨管委”基层管理模式为示范,黔东南州在全州山区推广这种多级管理模式,补充和延伸了村级组织服务链,有效破解了农村自然寨、村民小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抓管理、强服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发展,而如何更好地下好发展这步“棋”,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脱贫致富。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链接,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该州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按照试点带动、分步推进的思路,采取配齐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实行村党组织与合作社管理层交叉任职、重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民主决策管理和组织监督等方式,以入股方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红利分配层次化等形式,广泛推广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代表的党社联建工作模式,为当地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加载了“助推器”,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在党社联建示范村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通过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变强的重大转变,群众收入节节高。2015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目前颇洞村10家合作社通过现金方式入股社员达740多户、资金1100多万元,通过土地入股社员有98户。

  如今,黔东南州推广实施的“管理、服务、发展”农村基层党建 “三驾马车”已成为老百姓居家乐业致富的“新引擎”,搅活了苗乡侗寨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