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大健康大旅游齐头并进 产业融合迸发经济新活力

29.09.2015  18:41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9日电(记者卢志佳)新兴产业浪潮迭起,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的贵州依托自身优势,抢占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先机,站到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前沿。作为贵州生态民族旅游胜地的黔东南州与大健康产业交集将会迸发出什么火花?近日,新华网记者为此采访了黔东南州委书记李飞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为此,贵州把目光投向了大数据和大健康产业。

    “核心是要解决产业选择的问题,大健康、大数据这对‘姊妹花’产业,既能加快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又能更好地发挥生态优势,黔东南州因地制宜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也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战略新选择。”李飞跃开宗明义。

    据悉,黔东南根据特有的生态资源禀赋,围绕“养、游、医、健、食、管”,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生态为支撑的养生产业、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以民族医药为支撑的医药产业、以体育运动健身为支撑的康体产业、以特色有机绿色农业为支撑的食品产业、以现代健康管理服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

    “黔东南目前是贵州最大的药材基地,药材资源极为丰富,2014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万亩,太子参、何首乌、钩藤、茯苓这些中药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

    李飞跃说,除了药材资源优势,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也具有很大开发价值,“像我们从江县的不少瑶族村寨有洗药浴的习惯,村里人很少得皮肤病和妇科病,这类民族医药经过科学研究论证后,具有标准化开发的价值。

    作为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黔东南州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并且保存完好。2014年,黔东南州游客量达到4500万人次,这是当地大健康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李飞跃认为,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助推旅游产业升级,当地旅游业观光为主的模式将向休闲养生度假游转型。“这一变化将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及康体养生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各环节产业链,产业富民的覆盖面也将大大提高。

    大健康产业发源于欧美,北京、武汉、成都等一批大中型城市依托成熟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大健康领域领先国内,李飞跃清楚地认识到,黔东南大健康产业一段时间内的发力方向在生态旅游和健康食品。

    “病从口入,健康不健康吃什么很重要,我们的水、土、空气都很干净,传统农耕文化保存也很完好,很多地区还保持着稻田养鱼、养鸭的传统。”李飞跃介绍,目前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5%上,全州2000多条河流,水质基本都是二类水以上,可以说是生产优质食品的天然良田。目前,当地一些有机食品通过电商往外走,价格可以达到原来的好几倍。

    今年7月中旬,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正式扬帆启航,示范区的成立标志了黔东南州吹响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冲锋号。

    李飞跃介绍,该示范区位于黔湘桂三省区域结合的贵州东南部,核心区范围涉及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贯洞镇和黎平县肇兴镇,规划控制面积约98平方公里。“这里的自然山水、民族文化以及新生区位优势是不可复制的,未来这里将成为黔东南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区。”李飞跃说。

    据悉,该示范区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亚洲仅有的2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黔东南生态文化保护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侗族人口分布多且集中,自然生物资源丰富,有31项36个保护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个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14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李飞跃认为,以文化、生态、民俗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业为黔东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积累了财富,而这些资源是沿海地区没有的,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变落后为先进,转劣势为优势,大健康产业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健康与大旅游这两驾马车齐头并进,必将成为黔东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

    “大健康不光是一项产业,更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观、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向前看,也要学会回头看,从而为民族落后地区寻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充分和谐的发展新路。”李飞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