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刊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综述》

18.11.2015  18:55

贵州日报》刊登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2015

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综述》

 

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是一次思想的盛会,智慧碰撞激起几多火花,炽热深沉。

11月16日,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凯里市召开,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凝聚思想力量,留住美丽乡愁。来自国内外业界著名专家学者、传统村落代表和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企业、新闻媒体代表共500余人齐聚一堂,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机遇及未来路径进行了交流,取得了创造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达成让美丽乡愁“看得见留得住记得起”的共识,开启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众所周知,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更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丽乡愁。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实施了一批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2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2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峰会承办地黔东南州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有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76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数的10.8%,占我省总数的65%,数量在全国地州市级排第一位,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胡彬彬对贵州的传统村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贵州各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异常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它们如同一颗颗美丽的明珠,散落在贵州广袤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是贵州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名片,也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骄傲。

以传统村落为核心,以区域为单位开展保护与发展的协作,以区域为范围开展遗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开发。

尊重自然和传统,传承与保护并重。

呵护好精神家园,维系文化传承血脉。

保护活着的遗产,注重遗产的复活。

运用“互联网+”保护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村落要多元化。

……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互动频频,开启了一场思想与智慧碰撞的盛宴,其中既有对我省和黔东南州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工作上的肯定,也有对其中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路径的真知灼见,为我省乃至全国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留下了智慧的火花。

会议还通过和发布成立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建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基金等十大成果,开启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篇章,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彰显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新理念,对于搭建关注传统村落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保护发展机制,探索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我省将更加注重规划引领,防止粗制滥造,禁止过度、随意开发;更加注重功能完善,尤其是防火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让村民更多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分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将进一步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快创建一批生态村,守住耕读文明和田园生活,让山水、田园、村庄、城镇共生共荣;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保持村落空间、文化、价值的完整性,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手段,让村落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计划,让传统村落更加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力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来源:11月18日《贵州日报》2版    编发:胡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