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实施锦绣计划成效明显

04.12.2015  15:36

  黔东南州针对妇女民族手工投资少、风险小、解决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等特点,发挥妇女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独特精湛等优势,立足弘扬黔东南手工文化、推动妇女就业创业、促进旅游深度发展,全方位打造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突出“五个强化”,大力推动锦绣计划实施。

  强化保障,助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制定《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人才支撑、奖励扶持等具体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推动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了一批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先后建设了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凯里苗侗风情园示范区、台江民族刺绣示范园、雷山民族文化示范基地等。仅凯里苗侗风情示范园就已入驻企业600余户,其中手工艺企业245户。

  强化整合,助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技能培训。整合项目资金。三年来,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投入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整合培训资源,打造人才队伍,提升就业能力。结合教育“9+3”计划,在农村中小学增设蜡染、刺绣、雕刻及民族服装服饰等特色手工课程;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将初中毕业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送到职业院校进行美学、文化修养、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集中培训;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培训项目支持;开展培训,促成绣娘与企业签署订单,并为优秀绣娘颁发《贵州省职业培训合格证书》。通过举办“百佳绣娘”、“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等以赛代训、以会创业,为广大妇女搭建展示才艺、创业就业、传承文化等平台。三年来,共举办“三女培训”、“技能培训”等300余期,培训手工艺技术骨干2万余人。

  强化创新,助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服务手段。注重行业协会带动,充分发挥其“火车头”引领作用,在全省率先成立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成立州工艺品行业协会、州旅游行业协会、州工艺美术协会等。善于运用“互联网+”模式,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协会+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把资金、技术、人才、产品集中在一起,通过打造精品,实施民族品牌战略。三是创新生产方式。加强“内联外引”,推进校企结合,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州内高校民间工艺学科专业优势,建立民间工艺品创意工作室、联合办校园工厂、建立民间工艺品实训基地等,形成了产学研展销一体化生产组织基地。同时,注重推动手工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高端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将民族手工产品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设计融入生活、时尚、市场。

  强化带动,壮大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规模。高度注重龙头企业带动,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实现企业发展、妇女增收。全州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0家、50万元以上中小企业150余家、手工产业特色村寨74个,绣娘及手工产业经纪人10万余人、有核心绣娘5000余人、骨干绣娘2万余人、普通绣娘7万余人、带动就业近10万人,实现了年产值5亿余元,实现了妇女就近就地居家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既守住青山绿水,传承民族文化,又增强了广大妇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推介,搭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平台。除在州内主流媒体开辟“百万妇女建功勋、建设美丽黔东南”专栏进行宣传外,积极联系中央、省级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手工产业先进典型,扩大影响。并明确商务、工信、妇联等部门多方搭建平台,积极推荐州内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到深圳、浙江、迪拜、巴黎等地参加国内外产品交流、展销活动,荣获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