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旅游扶贫催开幸福花

12.02.2016  11:24

    一场冬雪过后,千户苗寨西江更显晶莹剔透平添了几分诗意,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踏雪寻美。

    西江侯家庄农家乐店主侯艳江却无暇欣赏这难得的冬韵,在店里正忙得不可开交。早在春节前20多天,侯艳江和店里伙计就开始熏腊肉、香肠,做血豆腐,为游客来苗寨过春节准备特色苗家美食。

    在苗家,以前苗年的热闹和春节的冷清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因为旅游开发,这一切却发生了改变,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而春节,俨然成了又一个“苗年”。

    对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们而言,旅游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热闹了”,更多的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变革”。

    作为黔东南州旅游扶贫的成功范本,西江的蜕变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

    旅游大发展以前,这里的人们大多也在贫困线上挣扎。

    “在家干那点农活,维持不了一家6口的生计。”到过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做过建筑工、装修工,卖过羽绒服的侯艳江有着心酸的漂泊打工经历,却最终也未能很好改善一家的生活。

    2008年9月,贵州第三届旅发大会在西江举行,凭借着大会的影响力,在各级政府的推动打造下,西江“一炮而红”,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

    从此,西江人迎来了幸福的阳光。

    在观察了近两年后,侯艳江坚定了吃旅游这碗饭的信心,在2010年东拼西凑了4万元办起了农家乐。当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国庆七天就赚了3万多元。

    甜甜的“旅游饭”在西江人手上一经端上尝到味道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以西江为起源点,西江镇各村寨纷纷效仿。

    发展至今,有着2.6万多人的西江镇,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的达到了7000多人。2015年,全镇各村寨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所得。

    西江的成功旅游实践也为黔东南州在全州布局旅游大扶贫提供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以此为基础,黔东南做大旅游扶贫这盘棋。

    在2006年至2010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对该州乡村旅游进行了二次开发,共投入9.6亿元用于乡村旅游景区升级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点)得以重新精彩亮相。

    目前,全州乡村旅游区(点)中有西江苗寨、肇兴侗寨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岜沙苗寨、丹寨石桥等5个点正在创建4A级景区,其它点正在创建3A级景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丹寨县、雷山县)、示范点6个(巴拉河、石桥、铁溪等)。

    通过精心培育,黔东南州唱响了“千户苗寨-西江”、“枪手部落-岜沙”、“云谷田园-舟溪”、“古法造纸-石桥”、“有机蓝莓-麻江”、“山水田园-巴拉河”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各具特色、业态各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黔东南遍地开花,不仅提质了黔东南州旅游产业,让游客到黔东南游玩从以往的走马观花发展到驻足观赏,更让“幸福花”开遍了全州,开在了广大群众的心中。

    记者从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该州培育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村(点)数为1256个(其中村158个、点1098个),餐位数达6.5万个,床位数3万张,经营农户1.34万户,从业人员达4.95万人。2015年全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1.5亿元。(记者 熊诚)

[责任编辑: 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