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传承
在多彩贵州的东南部,有一个“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溪流,鳞次栉比的寨子、保存完好的民族习俗……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畲等33个民族。
来到黔东南,你就走入了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十步之内必有美景,百步之遥可赏歌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你是在洗心清肺,你是在聆听天籁之音,你是在荡涤心灵……
黔东南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黔东南是原生态苗族文化的腹地,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苗族都生活在黔东南,是古苗疆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对苗族文化的保存也是最好的。看黔东南的苗族,就知道世界苗族。黔东南同时又是侗族文化的核心地,占全国侗族人口的二分之一,侗族大歌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拥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3项,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
黔东南自然生态完好、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64%,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相比其他也具有奇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地区,黔东南的优势仍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侗文化中不但有习俗文化,还有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
鲁迅先生曾做出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的“根”和“魂”。在立足民族文化的基本上,黔东南州对民族文化以保护为主,并进行适度开发,让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使在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有着丰富多彩古老传奇的苗侗民族习俗民族风情的黔东南州,已经形成了文化保护传承机制。黔东南州通过实施“四个一百”工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定职称级别,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专业,培养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和传承人,建设生态文化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建立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机制,促进了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同时,黔东南州注重提升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初步唱响了“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枪手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侗歌之乡-小黄”等“原生态黔东南”“苗乡侗寨”旅游品牌。以“一城(镇远古城)两寨(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为龙头,形成了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带和以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为核心贯穿12个县市的红色旅游带的“四区两带”精品旅游线路。
民族文化的根在村落。传统村落作为民族建筑、宗教、习俗、艺术和文化情感的载体,就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各族儿女的乡愁。黔东南有3000多个民族村寨,目前有500多个村寨录入传统村落信息系统,其中27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426个传统村落的65%,占全国2555个传统村落的10.8%。针对黔东南民族文化国际化推广和宣传的薄弱环节,黔东南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突破,利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等多项活动的机会,不断拓展黔东南民族文化和旅游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日前关于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刻论述,不仅让世人的目光再度聚焦贵州民族文化,而且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
要珍视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就要把黔东南的民族文化置于全国乃至世界多样性文化之中去看待、去对待、去发展。把黔东南民族文化这个“宝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使之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