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水利枢纽:掬来乌江润黔中

14.09.2015  16:32

黔中水利枢纽水源点平寨水库

     

站在乌江上游三岔河中段的黔中水利枢纽水源点平寨水库观景台,极目远望,青山如黛,碧波浩淼。

  一座雄伟的大坝截河而立。绵延不绝的乌江之水在这里汇聚,稍歇。

  明年的4月,从这里起步,滔滔河水将冲破崇山峻岭,穿越千沟万壑,一路向东,奔流不息,带着无限活力与生机,润泽黔中地区的每一片良田沃土,每一户山乡百姓。

  这是逾越半个世纪的圆梦。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构想,到2009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鸣炮开工,2011年河道截流,2015年下闸蓄水,梦想成真的时刻越来越近。

  这是承载祝福与重托的追梦。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调度下,在沿线干部群众的全力配合下,担负着“水润黔中”的千秋使命,一路欢歌,一路奋进。

  这是闪耀在崇山峻岭间的荣光。数万建设者扎根深山,风雨兼程,汇聚智慧与汗水,突破喀斯特岩溶地区大型工程建设的一个个技术难关,逢山钻洞,遇壑架桥,筑起了这条黔中地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这是标记贵州水利建设新时代的里程碑。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引领,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已经打响,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夹岩、马岭、黄家湾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全速推进。贵州工程性缺水的千古难题,贵州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将从此破解。

   半世纪的梦想凝聚着渴盼

  黔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贵州的战略要地,是城市最密集、人口最集中、交通最发达、工业基础最好、耕地资源集中成片的地区,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

  但水一直困扰着这里: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宽缓山脊、两江分水岭河源地带和岩溶强烈发育的山区,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黔中地区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黔中地区缺水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贵州就提出了“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构想。

  “当时的项目叫黔中灌溉工程。”从年轻小伙到耄耋老人,省水利厅退休高工王治平始终牵挂着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上世纪50年代,他参与过乌江三岔河流域的勘查规划,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项目一度沉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黔中灌溉工程基础上,2002年,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报告》,工程拟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灌区及贵阳供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包括灌区二期、贵阳供水二期、安顺供水工程。

  进入2003年后,黔中地区的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上马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呼声日益高涨。省委省政府将这一工程列入“一号工程”,提出“就是举债也要上”。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多次到黔中地区调研,并亲自向时任国务院领导写信:“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省必要的战略性大型骨干工程,最近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建议早日批准开工。”她还带领10多名院士,亲赴黔中地区指导对规划的修改完善。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贵州建设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水利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随后,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部门纷纷作出反应,一年内迅速批复完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相关文件。

  工程规划,在乌江干流三岔河修建总库容10.8亿立方米的水库,通过干渠、支渠,将水引入黔中地区10个县(市、区)的49个乡镇,解决这些地区的农业、工业、生活、城市等用水。一期投资73亿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迅速组建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

  2009年11月,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正式动工;

  2010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2011年6月,“三通一平”工程完工;

  2011年10月,水源枢纽河道截流;

  2013年9月,大坝全断面填筑至坝顶高程1331.5米;

  2014年5月,大坝混凝土面板浇筑完毕;

  2015年4月,平寨水库通过下闸蓄水阶段验收。

  ……

  9月13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平寨水库蓄水高程达到1284米,顺利实现第二阶段蓄水目标。

  从2010年10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以来,4年多时间,实现了一个个新突破,迎来了一个个新节点:工程已逐步下闸蓄水,部分机组开始发电……黔中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牵挂了逾半个世纪的“水利梦”即将梦圆。

   建设者的脚步承载着重托

  这是贵州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途经贵阳-安顺-六盘水经济大动脉中心区域,涉及黔中地区10个县(市、区)的49个乡镇的用水调控。

  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河源地带、岩溶峡谷山区,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心区。

  这是民心工程和战略性扶贫工程,是保障黔中百姓正常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让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尽快建成发挥效益——建设者们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跟时间赛跑。

  从批准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一项又一项专题报告、一捆又一捆设计图纸,成千上万个数据在设计人员们的艰辛努力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设计成果,创下令人骄傲的水利勘测设计“贵州速度”。

  把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豪情回荡在每一个建设者的心头。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省和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复杂地理环境中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某些方面的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水利部水规总院副总工程师关志诚如此评说。

  水库防渗处理难度大。总库容10.8亿立方米的平寨水库,需要在山体里用混凝土筑一道墙,堵住山体内的洞穴。

  泄洪系统的抗冲消能难度大。平寨水库的泄洪系统采取地下洞室布置,设计下泄流量大,流速更是达到了30米每秒。水流的冲磨气蚀以及闸门的流激振动,对建筑物和山体破坏性非常大。

  高大跨渡槽建设难度大。总长148公里的干渠要“穿山越岭跨深谷”,干渠设计的坡度在二千分之一和五千分之一之间。

  找新技术,寻土办法,总要把一个个难关“闯”过去!

  平寨水库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龙头,开工建设的第一炮在这里炸响。极目远眺,V型山谷中,一道坚固大坝与两边群山浑然一体,“高峡出平湖”的水库壮景已然成真。

  大坝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

  施工中应用了多项最新科研成果。以压石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为例,每台压路机上都安装有GPS定位系统,每新铺一层石料,压路机就会按照电子地图的网格划分进行碾压,每层碾压10遍,监控器通过不同的颜色提示碾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

  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水利工程的博物馆”亦不为过。

  在崇山峻岭间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上,建造一系列大型渡槽、隧洞和倒虹管。

  干支渠总长395.62千米的输水工程,全线贯穿着103座渡槽、88座隧洞、24处倒虹管、10座提水泵站以及5座反调节水库。

  各种类型的渡槽架起高渠,势如长虹,形成“水从空中过”的壮丽景观。

  最长的菜子冲渡槽全长1752米,为50米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渡槽;

  单跨200米、跨高120米的龙场渡槽,是世界第一大跨混凝土拱式渡槽;

  采用连续刚构、单跨长180米的徐家湾渡槽,设计承载能力是同类公路桥梁的3至4倍,在国内水利行业尚属首例;

  ……

  技术创新,伴随着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步步推进。

  技术背后,是成千上万“黔中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

  曾永军,黔中公司副经理兼水源建管部副经理。每个月在工地呆的平均天数是26天,没请过一次假、没休过一次假。他说:“特别想家、想亲人的时候,我总是会立即往最高的山顶跑,找最强的信号打电话。”

  孙庆,水电十五局水源枢纽工程标段项目总工程师。他在活动板房外种下的桃树苗如今已有两米高,结了满满一树桃子。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说:“施工时一刻不敢松懈,质量就是生命线。”

  吉亚军,负责大坝水情监测。三岔河流域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时,自动监测站被洪水淹没。他跨过摇摇晃晃的铁索桥,用绳子系上木板,测量出桥面到水面的距离,再用桥的高度减去绳子长度,得出水位高度,依照这种“原始”方法,他每小时报一次数据;

  ……

  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甚至无法叫出每一个他(她)的名字。这项贵州史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历经了太多不易,攻克了太多难题,创造了太多历史性的第一次。历史会记住他们。

   告别缺水的黔中点亮未来

  千古三岔河,改道黔中行。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黔中数百万人民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梦想。

  六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党委会副主任蒋家梁盼着水来。他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主干渠经过的岩脚园区、木岗园区,将形成以华润六枝电厂为支撑的煤电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六枝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有优良的气候、土壤条件,但用水是一个瓶颈制约,受到用水量的制约,企业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需要,用水成本也高。

  岩脚镇镇长袁达平盼着水来。岩脚镇农田灌溉面积将近4500亩,镇中心区日用水量1500吨,但在枯水期只能保证800到1000吨的日用水量。黔中水利工程建成后,在岩脚有三个取水点,分布在12个村,日供水10000方。修建的支渠10.5公里,负责将水从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主干渠引导到岩脚境内野马洞到伊海,这样岩脚镇范围内的缺水区域完成了全覆盖,干旱时节清水流进农田不再是梦想。岩脚农业产业园区的金星猕猴桃基地、民乐蔬菜基地、粉葛、中草药种植养殖基地用水,也可以完全得到保障。预计到2016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239元。

  岩脚镇民乐村村民王亚峰盼着水来。今年他40岁,主要从事农业,同时租房做铝合金门窗。庄稼,靠天落雨,5亩地在雨水好的年份,一年能挣5000元钱,干旱年份,就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了。不仅是种庄稼,生活用水也很困难。王亚峰说,他每天挑3担水,大概要花两个小时。挑回去还得省着用,衣服攒一个星期再挑到河边洗。他告诉记者,如果把每天挑水的时间节约出来打工,一天能多挣10到20元钱。如果黔中水通了,他就可以外出打工或者专心经营铝合金店,也不会担心老婆在家挑水遇到危险了。

  一座水利工程的兴建,将改变一个地方的未来。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贵阳市2020年城市供水,贵安新区部分供水,以及六枝、普定、镇宁、关岭等7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灌用水,5个县城和36个乡镇供水,农村41.8万人饮水,年调水量达5.5亿方;二期工程涉及贵阳、安顺和黔南州,主要解决贵阳市2020—2030年新增城市供水,以及镇宁、平坝、长顺等4县部分区域的农灌用水和人蓄饮水,年调水量1.91亿方。工程全面竣工后,长期以来制约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在全省铺开。

  今年全国将新开工27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中就有我省的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同时被列入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也于去年开工建设,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几大水利工程的陆续开工,标志着贵州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我们展望,我们聆听:水利建设之歌——贵州发展历程中的动人篇章。

作者:王邻 王淑宜 王斌

                                                来源: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