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十二五”时期“大民生”情暖花都

17.02.2016  20:08

    新华网贵阳2月17日电(通讯员侯超 熊立燕)“十二五“期间,黔西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办实,着力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等民生难题,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过去的五年,黔西县围绕“决战贫困”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探索了产业扶贫“新桥模式”、精准扶贫“红板经验”,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6%,实现素朴等13个乡镇省级“减贫摘帽”。

    2015年,来自黔西县深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的922户4000余名农民开始陆续搬进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城,住上舒适便利的城市新居,实现梦寐以求的城市安居梦,成为驮煤河畔的新“市民”。

    “这里环境好、交通方便,以后孩子可以在这边就近读书,不用跑到几公里、几里路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这边上班就业,对比以前老家的条件好得太多太多。”来自黔西县红林乡六斗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高新高兴地说道。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小区还规划建设了幼儿园、小学、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可为移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让移民群众能够在新家园中安居乐业,成为真正的“市民”。

    过去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是温暖的五年。五年来,为了让广大群众住有所居,黔西县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移民11977人,建成廉租房及公租房1万套,经济适用房432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172户。

    五年来,黔西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标准不断提高;逐步建立完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关爱救助保护制度,实现精准关爱救助保护全覆盖。

    五年来,黔西县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年来,黔西县投资5.7亿元实施教育工程项目474个,全市第一个采取PPP模式引资7.5亿元启动南部新区教育园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黔西一中升格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中职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创建评估……

    五年来,黔西县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引资4亿元建设县中心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建设林泉等15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323个村卫生室,新增民营医院28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达9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五年来,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5.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82万户,完成院坝硬化8.16万户345.44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2921.7公里。建成450处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73.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力以赴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环境整治等问题,只要是对黔西发展有利的事,只要是为黔西人民谋福利的事,看准了我们就下决心干,而且要干好干到底。”毕节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卢林坚定地说道。

    过去的五年,是黔西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五年,也是惠民政策叠加释放的五年。五年来,黔西县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93万人民,交出了一份为发展助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