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端起“绿饭碗” 奔向好“钱”程

18.07.2020  11:11

黔西南州超常规推进林下菌药发展实现“两业”共赢

端起“绿饭碗” 奔向好“”程

  走进兴义市洒金街道食用菌基地,人声鼎沸。卸车、装篓背运、拉线插棒、码放菌棒……300多人的务工队伍甚是壮观。

  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养生石斛谷,花香弥漫。工人上树采花、林下施药,产业势头向好。

  晴隆县普晴林场茂密的杉树林里人来人往,每天有500多名务工群众乘政府提供的免费班车往返这里,林下的万亩红托竹荪即将采收,丰收味道日渐浓郁。

  树梢上板栗满枝,树干上石斛飘香,林间食用菌、破土中药材茁壮,林下生态鸡自在觅食……

  仲夏时节,黔西南林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到处是群众就业增收的笑脸。南北盘江两岸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正迸发出“打赢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的信心和激情。

  树挪死人挪活

  “几十年没有看到过这么热闹的劳动场面了,我周身都有劲。”在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林下食用菌基地务工的黎家龙说,“你看我像70岁的人不?

  一阵爽朗的笑声!

  黎家龙本是晴隆县花贡镇人,易地扶贫搬迁来的。他的儿子、儿媳在政府组织下,几个月前到浙江务工去了。农村人闲不住,身体也还硬朗,他和老伴只要听说附近哪里有活干,都争着去“凑热闹”。5月中旬开始,他和老伴就在社区旁的林下食用菌基地干活。“也不是很累,两个人加起来一天能挣160块,晌午饭还免费,也不耽搁下午接孙子放学。”黎家龙说。

  “你出力,我出地,林下菌药定获利。”立在路旁的宣传牌,透出洒金街道林下产业发展模式:山林涉及的原居住地三个村以林地入股,前三年免租金;龙头企业负责菌种培育、技术培训、组织劳务、对接市场;村民和新市民就近务工。“现在每天发放的工资和生活费支出大约6万元到8万元,群众都特别积极。”基地负责人陈伦波介绍,最多时务工人数达700人,“其中新市民占大半,‘干得动’的几乎都来了。

  这样的“好事”,晴隆县腾龙街道新市民周明英也遇上了。去年,周明英一家5口易地扶贫搬迁,住进腾龙街道新家,在政府牵线下,他的妻子到了附近一家茶园务工,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城里有许多新建设,他就在工地打零工。

  最近,普晴林场林下食用菌基地投产了,他与街道上的100多位邻居一起,每天乘坐免费接送车到林场务工,一个半月挣了4500元。周明英说:“人挪活,树挪死,这个家是搬对了。

  “为应对疫情影响等特殊情况,今年,我们采取了有组织输出、深挖州内就业潜力、增设公益性岗位等多项措施,着力推进新市民就业工作,其中林下产业吸纳就业效果显著。”黔西南州人社局局长王军介绍,目前,全州新市民有效劳动力已实现充分就业。

  有活干有钱赚

  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双龙小镇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岳顺前大步走在产业道上。身旁,数万棒黑木耳菌棒直立林间地上,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一块块,就像列着的整齐队伍,等候着他的检阅。

  “再有几天,我家这4万个菌棒就要投产,按最低产值算,收入也有5万元。”岳顺前说,一年收两季,挣10万元不是问题。

  岳顺前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老家在万峰湖镇,他在食用菌基地承包了8亩地。

  “这个基地直接参与种植的搬迁群众有100多户,每天在基地务工的有300多人。”基地负责人王茂健介绍,基地规划种植林下食用菌1200亩,县内实力企业提供黑木耳、香菇等优质菌种,并由他们负责技术保障,搬迁群众通过承包,或务工等形式共同发展。

  “岳顺前,黑木耳,8亩。

  “周贤兵,黑木耳,4亩。

  “文英付,黑木耳,2亩。

  ……

  基地上每一块种植区域都立有写着承包人姓名和种植信息的小牌子。“以前大家担心进城后没有地种,吃什么,现在不用担心了,有活干有钱赚。”岳顺前说。

  开年以来,安龙县扎实落实省、州安排部署,把林下菌药产业作为增加新市民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按时高质量夺取“两战两胜”的重要载体,迅速形成系统性抓林下菌药产业的政策、机制和落实体系,推动发展要素快速聚集,并把新市民居住区周边符合发展林下经济的区域、符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群众自愿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一律纳入发展,林下经济生机勃勃。

  据介绍,安龙县2020年规划种植林下菌药面积1.8万亩,目前已种植逾7000亩,解决了7000余人次劳动力就业。

  想就业能就业

  森林覆盖率58.71%的黔西南州,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

  5月15日以来,黔西南州根据全省统一安排部署,决定利用州内充裕的森林资源和乔木林地大力发展以菌药为主的林下经济,开发用工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预防已脱贫群众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林业和产业比翼齐飞。

  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该州立足生态优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精准选择产业;通过岗前培训、以工带训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留得住”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聚焦基础设施、生产物资、就业务工、产业保障、土地要素等筹措发展资金;积极搭建企业引领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市民、贫困户)”等平台,实现贫困村林下产业全覆盖,贫困劳动力就业、贫困村合作社技术全覆盖;以“三变”改革为统揽,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连市场”“国有公司+劳务公司+贫困户(搬迁户)”等组织模式,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利益联结更紧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带动作用,党建引领作用日益增强;组建工作专班、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大力支持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让产销更顺畅。

  以林下经济为有效载体,该州通过精准梳理、精准匹配,把州内剩余有效劳动力、贫困劳动力、边缘户劳动力、新市民劳动力、重点人群及55岁以上有意愿劳动力有效统筹起来,实现了“应就业即就业”“想就业能就业”。

  抓实“两业”,奋力冲刺,坚决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据了解,黔西南州2020年计划发展林下经济11.33万亩,至6月底已完成2万余亩,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个,解决就业2万余人次。按规划,到2021年,该州将建成林下经济基地20万亩,解决就业20万人次,帮助群众增收20亿元。(记者 陈俎宇 刘义 刘朝富 唐波)

[责任编辑: 吴雨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