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10.09.2016  20:06

实地考察:黔西南美丽乡村建设。

9月9日,在兴义召开的贵州全省第三次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现场推进会传出喜讯:近年来,黔西南紧紧围绕“富、学、乐、美”,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实施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创新机制体制,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黔西南先后出台《黔西南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调度办法(试行)》、《黔西南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及小康村示范点建设考核办法》,按照每月调度、检查、督导、汇总、通报、汇报的“六个一”工作制度,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行督查,并在州、县两级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建立“观摩倒逼”工作机制。坚持一年召开两次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各地在同一个平台,比成绩,找差距,比学赶超,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建立挂帮机制。全州在职副厅级以上领导及129个州直相关部门分别挂帮46个重点示范村开展工作,并从州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预算资金中为每位州领导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各联系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上资金短缺问题,发挥州领导挂帮的杠杆作用,以此撬动更多项目和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针对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农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后续管护制度及考核机制,确保项目在建成后能够持续发挥项目成效;州、县、乡、村四级,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监管、村社共管、责任到人”原则,形成针对责任主体、资金保障、考核措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将项目的管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使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发挥效益。

激发内生动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通过“五共”工作法,由压改征,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村民“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的约束意识,紧扣森林防火、治安联防、环境治理、村风文明、邻里和谐等管理难点,通过宣传动员、形成初稿、村民讨论、合法审查、张榜公示、表决承诺、公布实施“七步工作法”,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写进村规民约,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共同遵循、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同时,配套出台惩治办法,组建村民代表团进行监督,组织群众签订遵守村规民约的承诺书,对违约村民,严格按照“村民代表团决议、村委会执行、乡镇督促、村民评议”方式进行惩处,维护村规民约权威。2016年,黔西南将在所有示范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100%签定承诺书,确保“村规民约”务实管用。

发挥平台作用,助推美丽乡村发展

在农业部、科技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省旅发委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2013年以来,黔西南州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以及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通过峰会、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及成果的转化运用,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以义龙试验区顶效镇楼纳村等为代表的,具有创建特色、示范性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楼纳村因此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荣誉称号和“金牛奖”奖杯。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休闲旅游型乡村模式”已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之一。

强化“示范带动”,彰显美丽乡村特色

全州按照“将所有示范点建成景点、所有示范带建成景观带、所有示范区建成景区”的思路,着力在“两高”沿线、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精品线。全力以赴做好山地旅游创新示范,结合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突出原生态田园风光,抓好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引导各地利用、整合和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依托美丽乡村“百村大战”示范点创建活动,启动黔西南“金贵之州·美丽乡村游”活动,评选出2015年度“十佳美丽乡村”。开展黔西南州“十大传统村落”、“十大民族风情村”、“十大古树村落”、“十大特色产业村”、“十大山地农业公园”、“十大历史文化村”、“十大长寿村”、“十大神秘古寨”、“十大民间工艺村”、“十大户外运动”旅游扶贫创建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并通过与森源实业(湖北)投资集团合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资源,打造“蘑菇文化旅游小镇”。

狠抓环境建设,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全州326个示范村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一建二有三通四改五治”工程(即:建道德讲堂、感恩祠、乡愁馆,有路灯、有垃圾收集池及污水处理系统,通水电、通硬化路、通网络,改房、改灶、改厕、改圈,治柴草乱垛、治粪土乱堆、治畜禽乱跑、治乱倒乱扔、治乱搭乱建),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做到县城、乡镇和农村环卫设施一体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因地制宜推行“户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州统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降解有机垃圾采取就近堆肥或利用农村沼气设施处理,其余不可回收生活垃圾由各县(市、区)统一收集运送到兴义鸿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2016年,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义龙试验区实现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覆盖100%行政村,义龙试验区实现收集到的农村生活垃圾100%综合治理,最终达到全州全域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开展农村全域卫生整治,严格实行门前“三包”,防止人居环境人禽畜混居、吃行寝混杂,生活环境乱搭乱建、乱泼乱倒、乱吐乱扔。建立“连带责任制”,示范村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带头整治“脏乱差”,并对本家、本组、本寨环境卫生整治承担“连带责任”,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紧紧围绕污水治理和景观营造自然融合的思路,积极实施以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为主的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采取无能耗(或微动力)生物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经济、高效、美观地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引入国内领先的微动力接触氧化+复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重点对水稻田、油菜轮作带来的农药及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进行防治,为打造干净整洁的良好环境、生产安全放心农产品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农业部“肥气并用,以肥为先,种养循环,提升‘三园’”的思路和韩长赋部长提出的“以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菜”的要求,依托州内已建沼气池,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工作。以十里坪为代表的循环农业,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畜牧养殖的紧密联结,实现种养循环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5年,全州共投入资金28.96亿元,对178个美丽乡村生产生活设施、村庄环境进行整治和建设。目前,全州已建成省级示范点22个,州级示范点326个,县级示范点400个,创建点覆盖全州326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达110万人。投入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3个,正在建设2个,日处理污水量达800多吨。(何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