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三级联动狠抓整改落实

02.01.2015  11:48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2日电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黔西县坚持突出问题导向,从解决“四风”问题、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入手,对准焦点、找准穴位,以扎扎实实的整改行动促进作风转变,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明确三级整改责任,形成联动整改合力

    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摆出来的问题,全县137个活动单位制定了“两方案一计划一清单”,扎扎实实推进整改落实。一是县级领衔带动整改。县委常委会率先垂范,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即知即改项目;查摆出的“四风”问题作为立查立改项目;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立说立行的整改项目。目前,县委领导班子带头整改的26个问题,落实整改措施125条,已办结16个。二是乡镇部门推动整改。108个县直部门结合工作职能、29个乡镇(街道)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分类建立整改台账。对征地拆迁、危房改造等问题实行县、乡、村上下联动整改;对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问题实行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共同整改;对小区卫生差、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实行责任单位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内外联动,联合整改。目前,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梳理出的832个问题,已整改落实536个。三是村级自行主动整改。以整乡推进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县362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推行村干部(驻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通过划分党员服务区、成立志愿服务队,使便民服务直通基层“神经末梢”;362个民生监督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确保整改在阳光下进行,群众得实惠。活动开展以来,县乡部门给力、群众自身发力,实施了958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建立三项整改制度,确保联动整改有力推进

    针对个别单位整改措施落实不力,一些问题整改后又反弹的现象,建立了三项整改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确保联动整改有力推进。一是承诺制。县级领导班子带头,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将具体整改事项,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和保障措施,公开向社会承诺。二是公示制。通过“公开栏、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在适当范围内公示整改情况,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联合县委10个督导组采取重点协调、跟踪问责的办法,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三是“销号”制。县、乡、村各级活动单位建立整改台帐,完成一件销号一件,不完成不销号,逐件抓好整改落实。县委派出26个巡视组定期督查重大民生事项落实情况,县纪委牵头聘请万名廉政监督员,织牢作风建设监督网底。

     落实三条整改措施,确保联动整改取得实效

    针对整改成效实不实、群众满意不满意的问题,落实三条整改措施,坚持在实践中检验、让群众评判。一是群众评议“促“。在整改工作推进过程中,定期开展“回头看”,由县委督导组牵头,活动单位组织群众开展满意度民主测评,对党员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及时进行“补课”。二是责任追究“”。根据群众评议,对联动整改开展不力、效果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进行通报,并同年度考核挂钩,降低考核等次。三是典型示范“”。确定县、乡、村三级联动整改示范点,大力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培养和树立联动整改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探索实施以“建强一个核心、确保两个全覆盖、构建四个体系、实现六个一线”为主要内容的“1246”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林泉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得到推广。(蔡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