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史上最高官员李世杰陵园重修 带动乡村旅游

14.09.2016  02:08

陵园一角

    李世杰塑像

    核心提示

    “黔西史上最高官员”、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李世杰去世后,被安葬在距县城20公里外的雨朵镇扯泥村。文革时期,陵园先后遭遇破坏、盗墓,最终被人遗忘,淹没在荒草之间。近日,当地文保部门重新对陵园进行了翻修,挖掘出包括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等多件文物。兵部尚书陵园,则为当地村民们带来了旅游商机。

    兵部尚书陵园

    几经磨难被毁

    9月11日,记者来到扯泥村李世杰墓时,距离陵园修缮完毕已4月有余。

    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御祭碑”和石像等,均安置在园区内,陵园布置井然有序。而守陵人、今年81岁的当地居民周英书老人介绍,修缮前,除坟堆外,其余古迹均无处可寻,被掩埋于黄土之下。

    周英书介绍,解放之前,每逢端午重阳,黔西当地乡民均会到李世杰墓上供奉香火,纪念这位乾隆时期的清官。而文革时期,李世杰墓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红卫兵打碎、推翻了不少石像以及华表。”记者看到,文保人员在原有基座须弥台上重新塑造了一根华表,出土的石像不少已肢体残缺。

    1975年左右,盗墓贼光顾了李世杰陵园,将陪葬的朝珠、玉器等盗走,轰动黔西。

    “自那以后,李世杰墓彻底衰败,无人问津。”周英书说。

    陵墓发掘现场

    重现乾隆御笔

    黔西县文保局局长陈文蓉介绍,早在1985年,李世杰墓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李世杰官至兵部尚书,是黔西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官员。

    “按中国的墓葬制度,历代官僚的墓地中,神道两旁的动物石像代表了墓主的等级地位。依清廷《大清律》,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的墓葬前应有石望柱、石马、石虎、石羊、石人各一对。”陈文蓉介绍,随着重建的进行,工人陆续在坟前土堆中发掘出石人、石马等,印证了李世杰作为兵部尚书,按最高规格安葬的事实。

    墓地分天地人三台阶,天台为坟墓所在地,墓为椭圆形土丘,安葬着李世杰及其夫人高氏,护墙门两侧上置有石狮一对;地台神道上从下而上依次置有相向的石马、石虎、石羊、石人(翁仲);人台上置有华表。

    在发掘的文物中,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御祭碑”,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据了解,御祭碑立于乾隆65年(1795年),共297字。记者看到,碑上书有“兵部尚书李世杰,才思敏练,性本公廉”等,字里行间体现出乾隆对于李的高度评价。

    兵部尚书文化

    带动乡村旅游

    重建陵园,除保住了文化财产外,还为当地人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旅游财富”。

    陈文蓉介绍,重建同时,镇政府也对外围的民居、植被等景观进行升级,打造“兵部尚书”文化旅游景区。

    扯泥村围绕李世杰陵园而建,村中院落墙上,随处可见李世杰故事图绘,而地名也以尚书亭、木珠桥等独具“兵部尚书”特色的名字命名。采访时值周末,大量城内居民到此参观游玩,农家乐生意火爆。

    目前,李世杰墓已同相邻的大海子湖一并纳入国家柯海湿地公园范围,作为黔西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而今李世杰墓重见天日,风光也有了灵魂。”守陵人周英书说。

    延伸阅读

    兵部尚书李世杰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省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双星村)。

    李世杰天资聪慧,酷爱射骑,却不喜经史,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因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被迫离乡避究。乾隆九年(1744),父亲李植为他在江苏富安按例捐例员,官至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历任金匮县主薄、泰州知州、湖南巡抚、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修政令、正法典、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乾隆称其“才思敏练,性本公廉”。

    清代学者陈康祺所撰《郎潜纪闻》称黔西李世杰、广顺刘齐清、松桃杨诚芳为黔中三奇男。李世杰政事之暇,发奋诗文,著有《南征草》、《家山纪事》等,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记者:廖思雨 来源: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