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陶的“前世今生”

04.06.2014  20:25

    

    窑工文贵平示范拉坯

    黔陶乡老榜河畔,是贵阳市民钟爱的休闲去处

    桐埜书屋一角

    骑龙村家家户户种植香葱

    初夏时节,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黔陶布依族苗族乡,河水清澈、群山翠绿、鸟鸣蛙噪……

    黔陶乡距贵阳市29公里,位于花溪区东南部,与龙里、惠水接壤,平均海拔1350米,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0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5%。

    贵阳人眼皮子底下这个人口仅万余的“迷你”乡,历史底蕴浓厚,出过名人,名胜遍地,曾经还是个出产贡茶、陶瓷业繁盛的商贸旺地。如今,“到黔陶去吃野生菌”,对于格外有心的贵阳人而言,不只是“尝鲜”,也意味着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游历。

    名人

    黔陶“两周”,即周起渭、周钟瑄,是清代的能人,历史的名人。周起渭比周钟瑄大6岁,却是他的侄辈,名气更胜过叔叔。

    周家本是“外地人”,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其先祖随军入黔,“移民”贵阳。家道衰败后,移居花溪黔陶的骑龙村(原名桐埜),耕读持家,繁衍生息。

    周起渭(1665—1714年),字渔璜,号桐埜,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被称为“黔中诗师”。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22岁的周起渭获贵州乡试第一。30岁时金榜题名,中三甲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在康熙皇帝身边工作,人称“周宫詹”。当过雍正的老师,参与过《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贵州通志》等书的编纂,可谓著作等身。

    周起渭的《桐埜诗集》,清代有4种版本,意味着“一版再版”,发行量不错。

    1714年,年仅49岁的周起渭英年早逝,葬于骑龙村摆桥山。据资料介绍,周起渭是个“工作狂”,常年过度操劳,又好嗜酒,用时下的话说,可能死于“过劳死”。

    周起渭京城为官,身在京城,心系故土。重病临危之际,留下遗嘱:将京城寓所捐给乡亲作“贵州会馆”;捐毕生积蓄用于修葺幼年求学之地,并更名为“桐埜书屋”;恳求父兄修建由骑龙至青岩间之高车桥,在故乡骑龙设立义仓……

    有关周起渭的轶事,代代相传。据传,刚成人的周起渭,一表人才又有文化,被附近一贾姓财主看上,想以女儿相许。周父满口答应,周起渭却不从,他认为容颜易老,财富易失,只有智慧永存。遂向父亲提出,要以对对联的方法找意中人,并抛出“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的上联。一位马姓姑娘对出“柑桔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的下联,博得了周起渭认可,他庆幸找到了知音,不顾其家贫、跛脚,说服反对的父亲,义无反顾与马姑娘成亲。此后,周起渭中进士、入翰林院,飞黄腾达,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恩爱有佳。

    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迷恋外表、盲目追星,“外貌协会”队伍不断扩大,若周起渭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周钟瑄(1671—1763),字宣子,清康熙三十五年举人。从1714年起,辗转福建、台湾、山东、湖北等地为官30载。以治理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功劳最大,建学馆、修城隍、开沟渠、筑塘堰……人民感其德,称所修设施为“周公堰”、“周公祠”。同时,他也喜欢著书立说,著有《读史摘要》、《劝惩录》、《退云斋诗集》等。

    与周起渭英年早逝不同,周钟瑄以92岁高龄寿终正寝,葬于骑龙村公鸡坡。

    逝者如斯,精神永存。“两周”作为当地人的典范,他们的为人、精神,被后人津津乐道。他们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甚至墓地,成了后人瞻仰、祭拜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