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何在飞将何人
清人诗二首 宋旭安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长久以来,龙城究竟在何处?飞将又究竟指的是谁?一直是学界议论的焦点,笔者近日研酌文献历史,对龙城飞将亦有所思考和探究。
诗中所指的人物原型首先应切近作者意图。从作者角度看,诗人王昌龄,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早年贫贱于农耕,年近而立才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于开元二十二年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因事贬岭南。曾远赴西北边地,一说最远到达碎叶一带。这首被史家称为“唐诗压卷之作”的《出塞》,便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北边地时所作。“龙城飞将”系用典,其必出自史料。从年代看,王昌龄能读的史书无非是《史记》、《汉书》类。
《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里指的“飞将军”与诗中的“飞将”相吻合,故通常的解释说“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我们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李广虽为“飞将军”,但诗中“飞将”如果是李广,“龙城”又作何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龙城是《史记》中的右北平郡,位于今辽西、河北、内蒙古交界一带,唐代称卢龙城,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此龙城是唐代的“龙城”,而非汉代的“龙城”。汉代的龙城,是西汉时期匈奴的腹地一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扣留在此十余年。《汉书·匈奴传上》:“五月,大会龙城。”其地应在今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因此,此“龙城”非彼“龙城”。
就李广自身而论,其并非汉代一流将军,史记中没有写李广打过什么胜仗,明代黄淳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又说:“以百骑御匈奴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与乎此哉?”这显然与诗中慨叹边战不断、守将无能,企盼名将守卫边关的原意不符。那么“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决定征讨匈奴,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卫青率兵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载“元光六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汉书》所载其中的茏城写为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由此可见茏城(或笼城)即为诗中的龙城。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卫青所统领的军队战至龙城,得胜而归,其余三路包括李广所统领的军队此役均遭败迹,且李广从未到过龙城。从功绩来说,《史记》中载“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卫青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名将,其对匈奴作战胜利辉煌至极,足以让汉代人为之扬眉吐气。而李广的战绩远不能与卫青相比。在《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借伍被之口称赞卫青“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飞,材干绝人。”其中的“骑上下山若飞”,从中即可看作诗中“飞将”的出处。
从上述将领史料所载分析,笔者以为,诗中的“龙城飞将”当指卫青,而非李广。
(作者系东北师大附中学生)
龙城何在飞将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