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17所高校“抱团”合作办学能否实现共赢
今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三学生小彬没闲着。因为辅修了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的双学位,他每天都要早起乘车去上课。而跟小彬同样辅修华中科技大学2011级英语双学位的学生,武汉高校共有约600名。
早在2001年,湖北7所部属“211”高校就开始了联合办学的探索,2010年又相继成立了16所高校师范院校联盟和南湖片区十校联盟。今年5月,在原师范院校联盟基础上,旨在打造学生培养新模式的17所高校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成立,融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至此,多层次、多类别的高校联合办学格局正在湖北铺展开来。
抱团: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网联”)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以17所有教师教育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校为主体,部分中小学参与组建。主要合作内容涵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乃至在职教师培训。
17所高校协议包括:网络联盟高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面授或同步视频等方式,免费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成绩合格后计入相应学分,达到辅修专业相应学分要求,可申请辅修高校的本科辅修证书;完成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位课程及论文后,可申请高校本科双学位。
“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培养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认为,“网联”的核心理念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与“网联”的成立打破时空限制不同,湖北此前推进的联合办学均建立在地理位置相近的集中片区。如“七校联合”就立足于武昌区大学城的地缘优势,其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都只有一路之隔。
据了解,湖北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4年,武汉地区的5所部属高校就曾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2001年高校体制调整之后,联合办学进入第二阶段,五校联合办学发展为七校联合办学。截至2008年,武汉地区重点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实质性参与高校最多、合作范围最广、受益学生最多的办学模式。据统计,20多年来,在联合办学中跨校读双学位的毕业生超过3万人,促使了湖北省有关部门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突破: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
根据《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17所高校将共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湖北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17所高校现有25万名全日制本科生,约占湖北全省本科生的30%。从今年起,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在内的5所高校,在联盟平台上试运行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3门课程,下半年起还将陆续增设网络课程。
“网联”内的高校分布在湖北省各市(州),从地理位置上说,学生跨校辅修难度较大。以位于黄石的湖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学生若要辅修华中师大的双学位,按照此前实体联合的培养模式,需要每周末都到武汉上课,但两校相距近100多公里,联合办学根本无法开展。如今,湖北师范学院的学生只需在电脑前,登录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就可以使用华中师大优质的教学资源。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授”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网联”带来的,则是以“学”为主的价值理念,肯定学生(学员)的学习自主权。联盟形成的网络微课程体系跟“慕课”有着许多共同点--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等。这是否意味着对传统实体课堂的颠覆?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表示,“网联”并不完全等同于“慕课”,不是完全的自学模式,只是以“网联”平台进一步辅助课堂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所修课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指导的学时不少于三分之一。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我们希望教育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说,“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挑战:网络课程如何保证办学效果?
如何保证辅修的质量,历来是联合办学中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在此前的实体联合办学模式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任意跨学科辅修校内外专业,高校每年都会对报名条件进行调整,原则上鼓励学有余力且对修读专业有充分认识的学生报名,一些“火爆”的专业则因报名人数过多需要加以限制。
2013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针对2012级本科生辅修报名条件作了如下补充:第一学年所学课程加权平均总成绩在主修专业本年级排名前10%且学有余力;各专业皆限招20人,但不降低成绩要求。
在这一条件的限制下,相对于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辅修七校、十校的人数从857人缩减到406人,其中辅修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数更是从531人控制在29人。
同时,各校还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在学务管理上,对辅修专业的考试、毕业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制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由各学院进行日常管理,教务部进行专项检查、监督。各校开设的专业也都是相对实力较强、资源较丰富的专业,能在保证本校正常教学之外接纳外校学生辅修。
如今“网联”成立后,学生大部分课程需要自主完成,课程评价与测试的问题再次遭到质疑。
湖北师范学院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网络联盟所开设的课程均需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平台进行授课,课下师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并不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据记者了解,课程评价大多在网上进行。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占到总成绩的80%左右,这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能懈怠。通过平时作业、微格演示(要求教师或者师范生将平时40分钟的课堂内容在几分钟内完整呈现出来)和论坛发言跟帖等方式进行考核,难度丝毫不比现实中的考试低。而且网络平台的监管将更加细微具体,有的考核甚至有时间限制。
“‘网联’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为重心的应用驱动机制、多样性资源有效聚集机制、扁平化管理的持续运行机制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功能。”刘传铁说。
纵深:跨层次办学如何实现共赢?
七校联合建立在办学水平较高且实力相当的7所“211”部属高校之间,这也被戏称为“强强联合”。
如此一来,对于“网联”这种不同层次的高校“抱团”办学,有的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不免有人担心,这种合作对于部属高校而言,更多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很少有部属高校学生会选择辅修二本、三本院校的相关课程。
类似的问题,早在2010年南湖片区十校联合办学时就曾引发热议。作为南湖十校中唯一的“211”大学,联盟成立当年,总共998名学生报名申请跨校辅修,其中有950人都把目标锁定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该校学生则无一人选择辅修联盟内其他高校的双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陈勤舫介绍,近年来,在与省属高校的合作中,该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工科院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动漫专业则可借助联合办学,聘请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师来校授课讲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而各校开设的特色课程也为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途径。
“网联”的成立,也就意味着跨层次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资源将面向联盟内高校和相关中小学开放,互认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分,对完成联盟内辅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发放微课程证书。
“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但各校并非仅需‘供血’。联盟内的高校和相关中小学也为该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数字化、开放式见习与实习教学资源,打造‘网联’实习资源库和远程实习基地。”“网联”内一所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除此之外,“网联”还将制定出湖北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湖北卓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网联”平台也可以收集网联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定期发布网联教师教育质量报告,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评价:“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
就读一所学校,享受多所学校教学资源,大学四年毕业拿两个学士学位证书--这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2012年辅修校内外双学位(含本校、七校、十校)的学生人数达2701人,2013年的辅修总人数则为2277人,而接纳七校、十校的辅修学生两年来均维持在3300人左右。
“联合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学生。”陈勤舫认为,通过联合办学,可以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拿七校联合来说,据统计,对一些主修专业就业比较困难的学生,其中80%是通过辅修专业成功就业或跨专业读研深造。
“只有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才能培养未来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网联”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机制的创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认为,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大学之间的联盟,可以通过资源的共享,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可能性,同时也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更好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从这样一些优点来看,我觉得它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未来高校办学的一个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是七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高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发展打下前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训练基础,就要吸纳其他高校的优势。高校间互取所长,就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gzsedu_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