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科技服务更精准更快捷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此次《意见》直接提出首要任务是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包,用户可以借助网络等平台直接从已经实现了集成化、模式化的成果包中,选用适宜的技术,大幅提升了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转化、可学习程度。”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云开说。
多年来,我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较低,农业类高校成果转化率仅为37%,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70%以上;农业成果转化周期较长,发达国家为2年,而我国却要7年,甚至更长或者不能转化。
“这其中主要原因主要是专家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并未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满足不了农户对多环节、多样化的技术需求。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多元化、地域性,这意味着很难找到一种适合于各区域的通用性、普适性农业技术,这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难度加大。”李云开说,除此以外,现有的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配套化程度较低,并未实现标准化和模式化,导致农户使用起来难度大。
科技特派员工作瞄准农业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直接搭建专家与用户间的桥梁,形成系列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包,施行靶向、精准、快捷的农业科技服务,将新颖、系统的科技成果送到用户手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如何保障科技特派员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李云开认为,此次《意见》开出了良方,其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服务;并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转化科技成果,保障科技特派员取得合法收益。这也使得更多的科技成果拥有者愿意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去,提升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动力。
对于《意见》如何更好地落地,“建议建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站,并且对目前已经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事迹、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模式,在报纸网络上进行报道,为大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李云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