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与“三化”共振

12.12.2014  19:08

  县域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晴雨表,在2014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盘点铜仁市各区县一年来乃至近几年的发展思路、成就、变化,策划推出主题专栏报道《双城记》,既展示发展成果,又解读成功经验,以期给人启示或思考,推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

 

  本期“双城记”首先关注的“梵净江口·佛光之城”江口县和“长寿石阡·温泉之城”石阡县。两地均以生态资源见长,发展较为滞后,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新路?请看——

 

  核心提示

  江口地处梵净山腹地,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工业短腿、农业不强、旅游疲软,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增长乏力。2009年以来,江口县找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即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新型工作化、城镇园林化、农业产业化,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路子。

 

  江口,一个诗情之名,一个画意之地。这里有寨沙,一个热情迷人的侗寨;这里有云舍,一个田园风光的土家第一村;这里更有梵净山,一座雄奇壮美的名山。

 

  风光秀美,生态良好,资源丰富,这是自然给江口的馈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世世代代江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守住了青山,换来了金山。江口人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一业”带动“三化”同频共振。

 

  江口迎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该县GDP年均增速达15.5%,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增速。2013年和2008年相比,GDP增长4.35倍,财政总收入增长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8倍。

 

  2012年度目标考核,江口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第1名。2013年,人民群众对“两加一推”成果满意度达90%,排全省第3位、全市第1位。今年上半年,在全省57个非经济强县考核中,江口排名13位,全市第2位。

 

  “江口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战略不动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业。”县委书记袁刚说,要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以旅游为突破

  冬夜,梵净山下的寨沙侗寨,不见篝火,少了人流,但曹恩旭的心情依旧舒畅。身为“曹妹山庄”老板娘,曹恩旭一年难得清闲一会。夏秋时节,“平时像周末,周末像小长假”成为梵净山旅游常态,曹恩旭每天忙得团团转。

 

  寨沙原很闭塞,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前几年,由于旅游项目建设,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了美丽的侗寨。在外打工的曹恩旭回家办起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曹恩旭快人快语。

 

  村干部介绍,侗寨常住人口64户,如今几乎家家都靠旅游吃饭,有的办农家乐,有的经营小超市,有的围绕旅游从事特色种植养殖,还有的在景区打工。

 

  寨沙的变化,是江口县实现生态旅游富民的一个有力注脚。

 

  祖祖辈辈以来,生活在梵净山下的江口人以农耕为主。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业进入江口人的视野。由于区位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欠缺,缺乏推介营销等因素,很长一段时期旅游疲软,还一度陷入“接待游”的困境。同时,农业不强,工业短腿,经济增长乏力。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9年,江口县委、县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观,谋求经济发展方式之变,提出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园林化的“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

 

  彼时,梵净山索道开通伊始,旅游的拐点显现。

 

  江口谋定而动。总量小、财力弱,该县打出争取上级投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等“组合拳”。特别是紧抓2010年作为第五届贵州旅发大会主会场以及2012年承办铜仁市第一届旅发大会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软硬件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市、县两级的共同推动下,随着大交通格局的构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快速崛起。2008年,该县接待游客27.12万人次、旅游收入10848万元;2013年,激增到340万人次、28.3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13.38万人次、旅游收入2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83.8%。

 

  2013年,该县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调整为29.5:29.7:40.8,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

 

  围绕“一业”谋“三化

  随着文化旅游“一业”振兴,江口围绕旅游发展农业和工业,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

 

  走进闵孝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蔬菜、水果等各类基地密布。在“纽泰克”公司上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仔细观察竟是生长在水中。

 

  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自动化浅水浮板和悬挂式营养层水培蔬菜”技术,一年四季皆可生产,其产量和效益是普通蔬菜的20倍。新颖的生产方式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实地观光。

 

  江口秉承“农旅一体化”的理念,把闵孝农业园区建成农业公园,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厅、休闲垂钓湖、观赏荷花池等,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园区有水培蔬菜科普培训基地、葡萄观光采摘基地、冷水鱼观赏及垂钓基地、草莓西瓜采摘基地、蔬菜种植体验基地等示范基地。

 

  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口农业园区覆盖全县5个乡镇办事处,规划总面积10万亩,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2万亩,目前引进企业26家,发展合作社25家。在全省113个省级农业园区测评中,该园区名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一。

 

  江口是一个农业县、旅游县,如何发展工业?该县大力发展以旅游工业化、农业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生态工业。规划建设凯德特色产业园区等“一园三区”,3年来先后投入7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配套建设了标准厂房、公租房等。

 

  目前,园区有产业项目44家,投产项目30家。其中,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2家、生物制药业2家,涉旅、涉农企业占入园企业的一半以上。

 

  在城镇化建设中,江口按照“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和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聘请同济大学完成城市规划。近年来,城市路网骨架逐步拉开,启动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该县的目标是,把整个县城打造成景点景区及梵净山旅游服务区,走出一条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互促互进的发展之路。

 

  保生态与保民生并重

  不久前,我省公布调整后的《贵州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办法》,对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指标。江口县是其中之一。

 

  取消GDP考核,江口有何变化?县委书记袁刚说,取消GDP考核并非完全不考核,而是考核的侧重点和基数的调整,江口更要坚守“两条底线”,依托生态促发展,依托发展保民生。

 

  最近,江口正在创建省级生态县。该县的目标是,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保持山清、水秀、天蓝。

 

  江口成立了专门机构加大“三沿”环境整治力度,实行3年全县全面禁伐,加强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深入推进县域河流、公路沿线、村寨环境的污染整治,构建以梵净山、太平河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启动实施“通道绿化工程3年行动计划”,提升生态江口品牌。

 

  江口县把改善民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切实保障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和招商企业,深入推进旅游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不断提高群众收入。

 

  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教育方面,该县把最好的土地用来建学校,用最大的投入办教育,已投资4亿多元,建成江口中学、县二完小、实验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新建县三完小已动工,县四中、五中已完成规划设计。2013年,该县教育“9+3”计划、“4+2”教育突破工程等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的思路得了省里的充分肯定。

 

  记者手记

  守住青山 收获金山

  江口是个小县,穷县,但江口又是个大县,富县。小而穷是面积小,财力弱;大而富是说生态大县,旅游富县。

 

  近年来,江口牢牢扭住了文化旅游这个牛鼻子,把生态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摆脱了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几年过去了,财力依旧薄弱,且多用于民生事业,但百姓的荷包却实实在在鼓了起来,生态富民的效应开始凸显。

 

  发展提速了,生态环境怎么样?数据显示,该县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53.1%增至2013年的67%,PM2.5监测和水资源均达到国家Ⅱ级(良)以上。

 

  江口的发展守住了“两条底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县委书记袁刚说,要把江口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