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学课堂如何跳出“哑文化”怪圈?

18.01.2016  18:58

               

 

  “你们觉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什么区别吗?” “你们知道什么是定性和定量吗?” “没有人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吗?” “这个问题不是上节课让你们去查了?” “有没有人回答?” 他抬头看看坐在下面埋头玩手机的学生,又继续自己的讲课。无论他问的是什么问题,下面都是鸦雀无声。每节课他都会习惯性的提问,也许是他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提问的惯例,但是几乎没有同学会主动回答他。  教室里,最后面的位置一如既往的抢手,来得晚的学生反而一脸不情愿的坐在了学霸专区,一坐下便是习惯性的掏出手机,刷微博,聊微信,聊QQ,有的干脆倒头大睡。老师在讲台上站满两个学时,学生在座位上坐满两节课,学生和老师仿佛是两个不相干的人。这是一节贵州民族大学大学课堂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这一个教室,从走廊里仔细观察每个正在上课的班级,前三排的座位几乎都空着。这样尴尬的课堂气氛究竟该怪谁?我们又该如何跳出大学课堂“哑文化”的怪圈? 信息爆炸时代下,重点大学同样陷入“哑文化”怪圈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梦想中大学课堂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那我为什么还要那么拼死拼活的考大学?和以前的自己相比,我真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西北民大会计专业的李岳松同学无奈的说道。 我们也许会想,是不是只有二流三流的院校才有这样的尴尬,深圳大学的林训涛老师却说:“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本二本院校,都存在这种尴尬的课堂氛围,只是重点大学的气氛可能稍稍好一点。” 有人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要在于学生的自制力不强。从教多年的心理学老师欧玉提出了自己对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看法,她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普遍是网络的爱好者,从网络上获得的新鲜的、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的东西,并且在脑中留下一些影像和杂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给人的诱惑太多了。 有人说,主要在于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照本宣科。甚至可以上升到某些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丧失。来自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朱爱华老师,从教三十余年。谈到某些大学教师的职业怠倦问题时,他说“如果你打心底热爱这份职业,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时光如何变迁,都可以做一个好老师。”  朱爱华老师,三十年前,毕业于四川大学。他说:“我上大学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老师上课的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笔,学生的手里只有书和笔,对学生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只有黑板和知识。那个年代的大学课堂,学习气氛和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从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他说:既然学生喜欢这些现代的高科技,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会把知识与现在这些所谓的“诱惑”结合起来,变换教学方式,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 时代在改变,我们也需要改变。 社会学专家:大学课堂“哑文化”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在中国文化生活中,面子观念一直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人们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意自己的面子,他们会用理性反复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环境影响人,当周围的同学都选择沉默时,准备主动站出的学生也会抑制住内心冲动。也许每个人都曾想放下手机,尝试努力回到课堂上来。“但是坐在我左边右边的人都不听课,如果自己硬去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似乎在别人看来,我是不是有点好大喜功?说我‘伪学霸’”,李岳松说。 大学课堂沉默这个现象,从社会角度来说,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身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带给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很多学生甚至会沉侵在各种信息的诱惑中无法自拔,要想跳出这个圈子,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贵州民族大学民社学院的田维绪老师感叹道。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教育制度而言,我们国家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也就是对大学生的毕业要求过低,导致许多学生抱有一个来大学混文凭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升学率越来越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思考,我们的升学率真的代表素质教育的提高吗?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精英却越来越少。 田维绪还谈到,从老师的层面来说,其实我们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大学教授的生存压力问题。 2010年我国进行了教师工资改革,尽管教师的工资构成是由教龄工资、绩效工资  、特优津贴等构成。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是2000元,初中教师2300元,高中教师2500元,大专教师2800元,大学教师3000元,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社会的总体的工资水平,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所以,有些大学教师在生存压力之下,会选择兼职副业,从而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也就会相应的减少。 他说,“所以,在我们一边在责怪某些老师的“职业怠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站在教师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教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同时需要社会的理解,以及所提倡的人文关怀。 教育学专家: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功利的教育理念、制度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现在的很多老师却一股脑的扑在科研上,对教学越来越忽视,“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这种现象。”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牛海彬这样告诉记者。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老师们在课堂上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有的制度之下,我们的很多大学老师都因为某种形式而放弃了课堂教学,平时花在写论文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上课的时间。没有精力再去为一堂课做准备,这样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但是我们能把原因归咎于某个老师吗?这与我们国家对大学老师的科研期望不无关系。 从小我们所接受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有用”。而这些有用的的凭据就是“考试,文凭,证书”。急功近利,追求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利益,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注重功用性。而忽视教育对人的心灵,人格,道德,情感的培育,忽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牛海彬老师表示对这种现象很是担忧,“如果面对课堂沉默这种现象不采取措施,我们的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受到影响。” 深圳大学的林训涛老师提到,现在我国虽然一直都在提倡以塑造健全人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从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也有大的体现,许多学生被迫学习,如果大学的课程主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训涛老师说。 日本留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着的人更会被关注,更显得不合群 在国内,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动求知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性,有的学生根本不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在他们身上明显带有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模式。来自贵州财经大学的顾娟同学所说,“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观念都是,学生要‘多听少言’,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记什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模式,突然到了大学,你要我主动起来说自己的想法观点,一时不怎么反应得过来”。 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日本,从小学一直以来都是开放式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是强调的师生之间对等关系的交流互动。 袁红,一个在贵州民族大学上了两年大学之后去了日本的交换生。她说,“在日本的大学一个班就只有十多个人,一节课老师最起码要随机点名两至三次,你很难不融入进去”。在日本课堂上,如果有个别沉默的人,绝对是被关注的对象。刚开始去的时候面对这种差异不怎么适应,但是老师会一直会问你为什么不说话,出于不好意思你也会不得不一起互动。她说“甚至我们的有些老师会莫名其妙的自嗨起来,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这个课堂上,“沉默才是与众不同的”。这不禁令我们感叹,与国内的大学课堂完全是两种状态。袁红还说,在上课之前多数老师也会同大家拉拉家常,问一下近况,聊聊心事,谈谈有趣的事情,最后才进入正题。像老师也像朋友,这完全颠覆了在国内老师威严的形象。 当然,时不时一些老师会突然有些简单的小测试,测试完会分发小礼品作为奖励,小礼品可能是老师自己做的蛋糕,手工艺品等等。她说,“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上,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 同样,一位去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留学的学生文生彪谈到国外大学的课堂气氛时,他说“你争我抢,你追我赶,你问我答”,这就是精彩的课堂。他记得自己在国内时大一偶尔会回答老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了大二几乎不怎么说话,这是一个可怕的习惯。以前在国内上大学完全是混日子,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学习。而去了国外才发现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国外的课堂充满了活跃自由的气氛,而不像是国内,时时都是严谨认真的,到最后留给课堂的是沉默。 “真正的素质教育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们全国上下都效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实行“无手机课堂”的新规,这样的强制措施又真的管用吗?我们不得而知。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院校,都有教学督导、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学生座谈会,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及时跟踪和反馈教学,而且几乎每所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教师讲课竞赛,很多大学课堂缘何依旧死气沉沉? 事实上,个人也是可以影响环境的,学生个人也可以影响整个课堂,个人的努力会突破业已形成的课堂心理氛围,只要有一部分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带头,就可以推动课堂氛围的改善。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刘天富老师则认为,“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老师的上课风格,讲课形式,以及PPT的制作都有密切的联系。老师的PPT课件如果做得很新颖,内容比较丰富,可能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他说想要课堂更活跃一些,在给学生上课时,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具有时代性,接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新鲜的案例来给学生讲,这样学生听起来就不会觉得太枯燥。 对于课堂沉默现象,学校方面是否该采取强制措施,刘天富老师说“学校应该加强监管,进一步适度减轻这种现象,但是如果采取强制的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国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使得许多教师在准备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是教师,深圳大学的林训涛老师说“应该建立具体的教学奖惩措施,以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确实是教师,但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再充分的课前准备都会沦为一个人的“独角戏”。究其根本,一些源头性的东西不摸清看透,就很难改善整个教学质量。 大学课堂如何跳出“哑文化”怪圈?批评、抱怨远比精耕细作容易。当下,教育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舍我其谁的决心,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学生均是改革的推动者。正如牛海彬老师所说“真正的素质教育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冷桂玉  马关蒙  田丹  张湘婷  杨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