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务员的“扶贫手记”

17.10.2015  23:10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新媒体专电 编者按:在10月17日中国扶贫日到来之际,新华社播发一位公务员的“扶贫手记”三篇,该作者是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务员,刚刚一个多月的工作经历,让作者对农村贫困面貌、致贫原因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通过他的思考,也让更多人对贫困地区发展症结、如何扶贫等有更多元的认识。

 初到吉兴村,这里的贫困让我心酸

2015年9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前往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吉兴村报到,担任吉兴村第一书记。

吉兴乡是木兰县一个重要农业乡,吉兴村是吉兴乡政府所在地,下辖3个屯:洪兴屯、大灰堆屯、乔家屯,人口3000多人。

初到大灰堆屯,屯里的环境很差:进屯的路边沟里都是猪粪,旁边养猪户任由猪粪流到大路上;房屋参差不齐、新旧不一,大部分是泥草房;村民们三五成群抽着劣质卷烟聊天,蓬头垢面的孩子在打闹玩;有只小狗,就拴在门口的栅栏上,喂食的碗是个摔坏了的水缸底……

从屯长那里我了解到屯里目前有1300多人,平均每人2亩半地,由于土地少收益有限,大部分村民会在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但大多是体力劳动。村民生活大都很拮据,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水利设施薄弱,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

我看到村里坐着一位后背稍驼的老汉,身边依偎着一位穿着破旧毛背心的老奶奶。他们家有两间茅草房,屋里有药味和霉味,外屋生火做饭,里屋休息。两床旧被子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桌子上除了日用品还有“堆积如山”的药盒子。

从交谈中得知,老两口患有肺病多年,经常住院。家里一共六口人,还有儿子、儿媳、孙子和孙女。10岁的孙女患有自闭症、忧郁症,为了让孩子上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儿子和儿媳到哈市打工。孩子治病已经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而且欠了几万元外债。由于近几年基建不景气,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儿子收入时断时续,现在已回到家中准备秋收。

在了解情况后,看着朴实的村民,我真的有些心酸。而在随后的走访中,这样的贫困家庭比比皆是。屯里退休的老书记谈到基层党员本领较弱,当不了带领农民致富的“排头兵”;一位张大爷讲述了儿子结婚家里负债数十万,老伴和儿子、儿媳都一年没有回家过年,只为打工挣钱还债;年轻辍学的青年,生活迷茫,无所事事,生活没有规划,没有致富的愿望和信心;村里较年轻的媳妇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家长里短中消磨掉大把空闲时间……

回到住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贫困村的“穷根儿”在哪儿?

早饭过后,大家就大灰堆屯贫困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贫困原因,我来到大灰堆屯继续走访了解情况。

屯道上,我遇到了早起收拾庄稼地的李大叔。李大叔今年45岁,家里共有6口人,10多亩地,加上租种亲属的,一共种80亩地,作物是玉米和水稻,初步估计今年毛收入4万元左右。

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是李大叔、李大婶和儿子,但近几年工地上的活儿少,打工时间不固定,收入也不固定,土地对他们十分重要。李大叔说,虽然省市县乡也派种植专家进行过培训,但是由于没有一条龙的服务链条,大家都不敢尝试。

话别李大叔后,我在屯路口遇见了几个15-20岁的辍学小青年。由于年纪较小,家里不放心让他们出去打工,除了农忙时帮助家里干活,其他时间基本无事可做。当问到有无打算送孩子上技校、职校时,一位孩子的母亲苦笑说:“曾经借钱送孩子去哈市进行职业培训,可是孩子不争气,吃不了那个苦,加上家里有病人,就让孩子退学了,寻思等几年给他娶个媳妇,我也就放心了。”大姐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孩子迷茫的眼神,实在是令人痛心。

屯里的退休老支书李大爷谈到屯里的基础设施时说,屯里没有水泥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下雨天都要穿胶鞋出门,他亲自带我去了屯里的卫生所和因资金不足至今没有动工的文化广场。

走访下来,归纳一下,导致大灰堆屯贫困主要有几点原因:党组织涣散、思路不宽,党员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劳动力转移单一,男人打工靠劳力挣钱,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空余时间较多;政府政策红利贯彻不到位,流于形式,没能做到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资源整合能力欠缺,缺少整合大学生力量的带头人;年轻一代生活迷茫,没有自己的生活规划,只能依赖家庭;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屯内没有卫生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百姓在买药的时候基本无法报销,无疑增加家庭负担;村民观念陈旧,不愿改变,缺乏脱贫致富门路。

在回去的路上,我因种种问题心情低落,但是我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扶贫应无怨无悔地往前推进。

扶贫先从“扶人”开始

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吉兴村部分问题正在解决之中。

由于东北气候特殊,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村民有很多闲暇时间。经单位领导介绍,我前往哈尔滨市总工会农民工培训中心,与他们就养殖、编织、烹饪等村民能够接受的技能达成合作意向,明年4月起组织村民培训,逐步摆脱依赖体力致富模式;在朋友帮助下,及时了解农民工用工信息,与知名企业对接,对口培训、对口就业,初步与哈尔滨食品有限公司达成用工协议,转移劳动力数十人;通过对曼哈顿、马克威等小商品市场里十字绣、中国结等针织品销售市场的联系,并着手与超市、商场对接,让村里的妇女足不出户赚钱增加收入;邀请黑龙江省职业学院老师挨个做村里辍学孩子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减免了一部分学费。现在孩子们在学习汽车维修,效果很好,我也时常去哈尔滨看他们。

从吉兴村走出的大学生大都分布在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学校,此外还有省外的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所学的专业有桥梁设计、金融、园艺等。通过建立“吉兴村大学生联系群”微信平台,定期发送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村近况的消息,期待他们关注家乡、回报家乡。

针对大学生创业者,我积极联系省科技厅和银行,争取政策、资金倾斜,并带领大学生们前往创业中心“云谷创咖”实地考察;积极联系外出务工中比较成功的老乡,比如种粮大户、公司老板等,通过政策引导、投资优惠等吸引他们反哺家乡,在家乡创业。

项目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农民增收的直接抓手。通过政府文件和网站信息,我了解到阿里巴巴公司正在开拓农村市场,便联系上阿里巴巴东北地区运营商,期待通过他们把吉兴的特色农产品,包括粘苞米、水稻、杂粮等绿色有机农产品推销出去。在乡党委政府帮助下,我做了吉兴乡招商指南,与阿里巴巴的交流非常成功,目前正在筹备项目落地。

与河南商会接洽时,我重点推荐了我们村里的猪、牛、鸡等养殖业,向河南双汇集团等食品加工企业作了重点推介,现在正处于评估阶段,希望借助食品企业打造吉兴村养殖业产业链。我还借助五棵树村建立的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惠丰平台,为村民肥料提供平价销售、低息贷款等便捷优惠渠道。我帮助有意向的村民注册了平台账户,并对村民信息做好保密工作。

村里上岁数的老人基本都有老年病,肺病、心脏病、哮喘等非常常见,医药费开销很大也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一个原因。我利用休息时间,从网上摘抄了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通过小册子或者广播等进行宣传,增强村民防病保健意识。我还牵线在省城信誉好的连锁药店给村民买了一些平价药。希望下一步能够与哈医大、黑龙江省医院取得联系,邀请医护人员来村为村民问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