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歌

24.09.2014  11:14

  前几天,有意投资安顺的朋友向我打听,有没有一些“参考书目”,能帮助“恶补”安顺知识。凝神一想,居然也有不少。除了一批屯堡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可以打底,比如《贵州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屯堡乡民社会》;也有主讲安顺乡土人情的各种历史小品和文化随笔,比如《一个人的安顺》,《一地风吟·明清安顺人文之旅》;此外,还有紧随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新近推出的人文旅游读本,如《旧州品旧》、《飞虎队相遇大瀑布——抗战胜利与石城安顺》。

 

  这次去安顺,屯堡大道已贯通,大屯堡旅游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工作均在紧锣密鼓开展。在云山屯,遇到三拨人,一拨是前来帮助云山屯修复古建筑的法国志愿者团队,一拨是大屯堡旅游规划设计的现场调研团队,还有一拨,是强忍着牙痛的安顺市文联掌门人姚晓英率创作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发掘整理《金陵金府入黔记》。

 

  姚晓英说,无论是为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服务,还是为地方文化留存根脉,这些工作都刻不容缓。“很多老人在老去,很多年轻人在远离家族和屯堡历史!”就在这本书尚未编辑完成之时,主笔金宜顺,也是安顺屯堡旅游较早的发起者、安顺屯堡名家的传承人因病去世。这让姚晓英深感恨憾,也倍觉紧迫。

 

  很久以前,从湘西走出去的文学青年沈从文,将一腔乡恋写成《边城》。那时,他一定没想到,若干年后,会有无数人循着他的笔迹,去寻找翠翠,寻找诗意田园。从这个角度上说,凤凰古镇的资源禀赋,与沈从文的文化书写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古镇的独特气质与吸引力。

 

  其实,文化书写的价值与力量,已无需多言。正是基于这种普遍认知,我们才会看到,各地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与日俱增,积极申报的同时,努力发掘与保护。当然,也有急功近利的乱相,比如为涨名气,不惜张冠李戴,或生造历史,不仅未能为地方影响力“加分”,反而沦为笑资。

 

  文化的书写,无论是用什么载体,以什么方式,仍然需要写真意,抒真情,方能动人,方能持久。从这个角度说,邀请文化名人前来游一游写一写,固然可以借他们的影响力和生花妙笔,提升地方的“品位”;而地方人士立足于乡土的研究、记录和表达,更是不可缺席的部分。理想的状态,应是内外视角兼具,形成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