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帮万村”助推贵州毕节脱贫攻坚

06.05.2017  00:03

 

恒大集团援建贵州大方县的恒大幸福二村 瞿宏伦 摄

中新网织金5月5日电 题:“万企帮万村”助推贵州毕节脱贫攻坚

  作者 周燕玲

  推着一车草料,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街道阿作村村民谢华径直走向嗷嗷叫响的牛场,双手紧握一把铁铲,不停地把草料倒放到木槽内,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牛群,谢华笑着说早晚喂养一次,每个月1800元工资在农村算得上难得的“好差事”。

  谢华的“好差事”主要得益于全国“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实施。距离织金县城16公里的阿作村,全村有51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联合返乡创业者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中,宝龙集团出资100万元帮扶资金扩大了养殖业,养殖肉牛238头,带动贫困户散养肉牛150余户,解决贫困户就业10人。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八步街道阿作村的肉牛养殖场 瞿宏伦 摄

  在距离谢华20公里远的化起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漫山的牡丹随黑色地膜在山间铺开,犹如一条条蓄势腾空的长龙蜿蜒在经果林间;顺着木栅栏间的观光小道一路往下,群山环绕下的养殖圈舍错落有致。

  已年近60岁的老人陈思秀头戴一顶草帽,不停穿梭于园区各处,忙碌着给花浇水、在地间除草。“政府要给我办低保,我不想要。”陈思秀告诉记者,每个月2500元的工资已足够她和老伴的生活开销。而陈思秀不吃低保的“底气”主要来源于军人出身的李琴。

  在化起镇土生土长的李琴早已是飞出大山的“金凤凰”,每次回乡探亲的她看到乡亲们依然贫困,一个“创业带富”的梦想在心里生根。2014年12月,李琴开始在家乡着手建设养殖场,并挤出8万余元建设资金组织村民修建通组公路。

  路修通了,村民也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时隔一年,李琴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也投入使用,并获得69万元民营企业的产业扶贫资金,目前李琴的园区生猪养殖2000头、种植经果林500亩、油用牡丹1227亩,带动102户418人的贫困人口脱贫。

织金县化起镇千亩精品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织金宣传部 摄

  肉牛养殖场100万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9万元,只是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联合发起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的一个产业扶贫缩影。

  所谓“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就是以民营企业和商会为帮扶方,以各地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村企签约共建”为主要形式,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截至2016年底,全国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2.65万家,精准帮扶了388.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实验区——毕节市,已联引775个企业结对帮扶802个贫困村,累计投入资金40.59亿元,受益贫困人口30余万人,带动12余万贫困人口脱贫。

  民营企业除了就地产业扶贫外,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恒大集团在毕节市大方县还采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曾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彭凯一家,就是首批被安置的贫困户,2016年10月彭凯一家“拎包入住”恒大幸福二村,“配备了家私家电等基本生活用品,还分得了2个蔬菜大棚。

  在恒大援建的自家小洋房里,彭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设小卖部每个月600元收入,再上两个大棚分红、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收入,快赶上公务员的工资了。

  记者了解到,自恒大集团结队帮扶大方后,启动了异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一揽子组合拳,截止2016年底,已帮大方约8万人实现初步脱贫,占总扶贫人口45%。

  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片区座谈会上,恒大集团副总裁兼扶贫办主任姚东表示,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扶贫不仅出资金,更重要的是出人才、技术、管理以及思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在毕节说,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特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同时协调好各种关系形成合力,把水灌在穷根上,精准脱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