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肉身佛像”制作或采用“夹纻法”

24.03.2015  13:31

>>相关报道

福建初步确认“千年肉身佛像”系被盗高僧像

【新民晚报·新民网】在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的僧人宝像应系“章公六全祖师”肉身像,经媒体广泛传播后,在网络上引发中国人的牵挂。这尊“章公六全祖师”坐像究竟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何以跨越千年还能够内含肉身干尸而不腐,也引发了很多好奇。

荷兰 :干尸脑膜脊髓残留可辨

荷兰德伦特博物馆去年的展品图册有一章专门介绍了这尊佛像。荷兰语文字说,荷兰、意大利、德国的考古学家和荷兰的医学机构共同研究推测,这尊佛像应该是一尊乡村寺庙供奉的、内含肉身干尸的佛像。

介绍文字说,CT扫描发现干尸左胸腔有一长条形物品,可断定不是人体器官;横膈膜已消失,胸腔腹腔合为一体,脏器无法识别;盆腔处肌肉明显被切开过,内有成分不明的填塞物;脑部未见处理痕迹,脑膜脊髓残留依然可辨。图册对骨骼扫描结果分析道:僧人在世时关节健康,仅脊柱有轻微关节炎,死亡年龄应在三四十岁之间;左下排倒数第二颗牙齿明显有恙,鉴于其生活年代的医疗条件,可推测他一度饱受牙痛折磨,甚至可能死于牙病;双手多处指节失踪,可能是干尸制作过程中受损,也不排除被人为取走去做舍利;颈背部有击打痕迹,可能是文物盗窃者企图窃取佛首;头顶至底座、颈后至两肩分别有扁铁条加固,说明人们试图保护佛像。

上博专家:制作法与鉴真像类似

阳春村当地流传着章公祖师佛像来历传说,章公祖师是一代得道高僧,北宋年间坐化成佛。章公圆寂后,肉身尚未腐烂之时,被镀金塑成佛像。从此,章公祖师的像便一直供奉在村中普照堂的正厅之上,因真身的四肢和身首俱全,因而被称为“六全祖师”。

据悉,唐代以后,佛教在福建开始兴盛,福建多地均发现“肉身菩萨”,年代从唐、宋一直延伸到近代。福州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相关专家表示,“肉身菩萨”都是得道高僧,在坐化之前服用防腐草药,致使尸体千年不腐。

目前,国内综合性博物馆普遍不收藏肉身佛像,仅收藏泥塑、木雕、石刻、铜铸像等,肉身佛像的制作和保存方式,也不是历史和艺术类博物馆的研究对象。而国内少数的肉身佛像主要供奉于九华山等佛教圣地。

上海博物馆古代雕塑专家李柏华表示,制作肉身菩萨像的方法主要依靠“夹纻法”,该法可以参考现藏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坐像”。该像是鉴真和尚的日本弟子忍基在鉴真辞世前,按照其嘱咐,制作了一尊近似等身的坐像。忍基先用纸塑出雏形,然后一层层裱裹芝布,并行涂漆。塑像线刻温肃,赤衣之上披袈裟,大师瞑目盘坐,双手相迭作禅定印,安放在两腿之上。造像不但柔和、逼真地再现了鉴真大师面含微笑、充满慈祥和睿智的神情。李柏华提到,夹纶漆像又称干漆夹纻像或干漆像,它是塑像的一种方法,它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后再用麻(布)、丝、综等裱裹缚缠,再行涂漆。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后,再脱去原胎(即将泥、草等取空),最后彩绘,甚至描金,这种造像方法具有厚实、稳重、丰满的特色,并且还有重量轻、色泽鲜、耐酸耐碱、防腐防潮、结实坚固、经久不坏等特点。这一造像技术始于东晋著名雕塑家、画家戴逵,唐代夹纶漆像工艺高度成熟。

肉身佛像”真实存在

广东省博物馆考古所所长徐恒彬曾对另一尊著名的肉身佛像六祖慧能真身佛像做过研究,他在《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分析,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纻法塑造:慧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盖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颈。造像人是慧能弟子,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故造像栩栩如生。

徐恒彬这项研究成果在当时引发过质疑,反对者认为人的尸体无法保存,佛像出自肉身是宗教主观意识,实际上并无此事。徐恒彬为了拿到现代科学技术检测的证据,他曾多方奔走联系拍摄X光透视照片,没有得到许可。

此次荷兰的博物馆通过CT扫描,确定了“肉身佛像”是以肉身为基础制造的独特的夹纶造像。科学手段证明,当时中国古代佛学界有能力为高僧制造“肉身造像”,并使真身造像保存千年。因此,这尊“章公六全祖师”造像不但有文物价值,还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