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周】百余名校长聚焦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合作论坛

02.08.2016  20:38

 
   8月1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主体活动之一的“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合作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发展大计。
  本次论坛由贵州大学主办,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为支持单位。
  论坛邀请到了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中国大学,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110多所知名高校的校长、教育领域专家参会。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大学智库合作、加强教育互联互通和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等。
  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邀请教育部、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泰国前副总理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主旨演讲。论坛对话从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的角度,研讨中国-东盟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各国的需求和对办学者的期望,为双方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对话和经验分享,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更加务实的教育交流合作。
                                                            引领和平与繁荣的“一带一路”教育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开展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促进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已在各国教育界形成的共识,参会的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蔡贤德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教育承担着独特的使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对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该如何良性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蔡贤德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趋势,不同的行业应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数据库,为各国高校调整教育方向提供依据和支撑;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建立起区域化的学分互认、学位认证等系统,便于专业人才的流动;第三,各国要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和项目,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最后,各国应广泛利用网络媒体,针对发展热点、难点开发各种短期课程,实现教育文化的融合贯通。“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同一大学同样学位
  与会者们还就“互联网+”形势下如何协同创新,共同开展国际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学历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分学历互认以及海外招生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副校长、马来西亚校区校长罗伯特·克雷克说,由于出行的便捷、网络链接世界,以及学生不断增长的旅行和学习需求等因素,使得世界日益“变小”,各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学分、课程、学期时间的匹配,合作院校的容量、职业认证等问题都成为了海外留学的障碍,罗伯特·克雷克向与会者分享了赫瑞-瓦特大学的解决之道。
  “学校在英国、迪拜和马来西亚都设立了分校,全球范围内共有31800名在校生。”罗伯特·克雷克说,学校设置了完全相同的课程、学习成果和学术标准,以及一致的学期安排、学习资源,在各个不同国家的校区都得到了相同的职业认证,“这样就没有了海外学习的障碍,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转学。”
  据悉,目前赫瑞-瓦特大学与国内的中国农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在合作院校中选择“X+Y”的学习模式。在本届交流周期间,赫瑞-瓦特大学还将与贵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介绍,以华东师大为例,目前学校与东盟7个国家的高校签署有校际合作协议,近三年来共接受了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近1000人。在去年的东盟教育周上,华东师大成为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的创始成员,今年又成为了联盟的常务理事学校。陈群说,借助这一机制和平台,华东师大将继续推动与东盟国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发挥好学校在教师教育特色与综合性大学方面的优势,面向东盟国家专门推出“东盟教育硕士项目”,为东盟各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与东盟国家高校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开展高端的人才培养项目与高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升双方人才培养的质量。”( 据《贵州日报》  记者 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