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两项蜗牛检疫鉴定的行业标准通过国家审定

27.07.2015  23:25

央广网福州7月27日消息(记者张子亚)从福建检验检疫局获悉,近日由该局国家软体动物检疫鉴定重点实验室主持制订的2项行业标准《地中海白蜗牛检疫鉴定方法》《尖头旋蜗牛检疫鉴定方法》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这两项标准在广泛调研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对地中海白蜗牛和尖头旋蜗牛的检疫鉴定方法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标准的实施,对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提高疫情检出率,有效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对外贸易都有重要意义。

据福建检验检疫局专家介绍,陆生软体动物是我国新增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这类有害生物不但严重危害农林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传播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植保专业的检疫员对蜗牛这类新的有害生物存在着检不准、检不了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需求,福建检验检疫局长期以来开展系统课题研究,研制了适用于口岸快速检测鉴定的技术体系,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和8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了全国质检系统陆生软体动物的整体检测能力,提高了检出率和大宗农产品通关效率。国家质检总局就截获软体动物重大疫情发布风险警示通报6个、联合公告1个,避免了由这些疫情传入可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保护了国内农林生产安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地中海白蜗牛是近年来国际大麦粮船和运输工具检疫中常被截获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该种蜗牛起源于地中海盆地和西欧地区,是对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贸易具有重大潜在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地中海白蜗牛在我国无分布,我国已将其增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近年来,我国江苏、钦州、防城港、浙江和宁波等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先后从进境散装大麦、油菜籽、集装箱中截获地中海白蜗牛。制定行业标准《地中海白蜗牛检疫鉴定方法》,对于防止该蜗牛传入我国,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尖头旋蜗牛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对禾谷类作物、柑橘类和葡萄类水果以及豆科牧草危害特别严重。该种蜗牛起源于西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澳大利亚,之后在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等州的果园和牧场大暴发,现在正向其他地区扩散危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另外,尖头旋蜗牛也是人畜共患肺吸虫Brachylaima cribbi的中间寄主,严重危及人类和家畜的健康。近年来,福建口岸多次从进境植物检疫中截获该蜗牛,表明该蜗牛传入中国的风险较高。制定检疫鉴定方法标准,对于满足口岸检疫工作的迫切需要,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和人畜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