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受教育9.28年 中国劳动力需要“进化”

12.12.2015  15:46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日前发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报告》发现,到2014年,青年型劳动力为主的年龄结构已不复存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及曾经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执业资格)的比例不高。

  自198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升,劳动力9.28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见证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效。而同样鲜明的是,9.28这个数字,仅仅代表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这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整体还停留在初中水平。

  当然,劳动力水平不能完全以受教育程度来定,后期的学习与积累也很重要,不乏一些自学成才或通过自身努力而打造新天地的人。但受教育水平仍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的普遍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低端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对于大多数流水线生产来说,初中水平的劳动力足矣。大量重复、机械的劳动,熟练以后,几乎是条件反射的,无需更深的探索。而一些创造性的、专业性的工作,能够胜任的只在少数。

  平均受教育9.28年的中国劳动力为何需要“进化”?因为劳动力与产业之间相辅相成。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其实心里一直有一道坎——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方面,对Made in China在世界各地均可见身影而骄傲、窃喜,另一方面,又对民族工业有一种深深的自卑与不信任。“中国创造”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不能忽略只能满足“中国制造”的低端劳动力为主的现实。

  从生产型产业,到创造、创意型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要实现产业升级,劳动力得先行升级。而教育,是唯一的也是最可靠的提升劳动力素质的方式。

  此外,《报告》还提到,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务工人员在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购买火车票方面完全没问题。信息化时代,网上银行、网上购票可以说是必备生存技能,传统企业也纷纷向“互联网 ”转型,劳动力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有着缺失,同样需要补课。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型劳动力为主的年龄结构已不复存在,当前的主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走来的中高龄劳动力。单纯寄望于新晋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很难改变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对劳动力市场上的主流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代际内的提升”,或许更为有效。(文/吴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