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药材大省强省 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巡礼

25.06.2014  13:29

  施秉太子参中药材园区

  头花蓼GAP种植基地

  石斛炼苗大棚

  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赤水石斛花

  银 杏

  太子参

  淫羊藿

  金银花

  刺 梨

  红豆杉

  太子参组培苗

  杜仲基地

  石斛基地

  太子参GAP基地

    核心提示

    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为贵州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实现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的建设目标,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中药材产业为贵州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

    围绕把中药材建成贵州“五张名片”之一的要求,贵州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同时与生态重建、生态治理以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中药材园区等各项指标显著增加,中药材产业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园区化、市场化。

    贵州正朝着全国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阔步前进。

    三年,弹指一挥间;三年,发展铸辉煌;三年,山区大变样;三年,数据大翻番。2013年,贵州中药材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打造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中迈出坚实步伐。

    ● 全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首次突破400万亩,达到458.84万亩,跃居全国第三位。

    ● 产量和产值同步提升,产量达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

    ● 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39个。

    ●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品种15个。

    ● 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

    ● 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种植面积1.36亩,仅中药材一项收入就达到4769元/人;人均增收达1082元。

    ● 带动全省中药民族药医药工业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开创山地特色农业新途径

    磅礴乌蒙,绵延武陵,雄关娄山,葱郁苗岭……山区贵州如何才能走一条富有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使山区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代表贵州山区特色产业的“五张名片”之一,重点进行开发。

    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贵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潜力无限。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贵州中药材产业成绩斐然,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贵州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实现增收的富民产业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政策推进跨越发展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提出贵州要“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根据国发2号文件精神,贵州省政府批复实施《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贵州省“十大扶贫产业”中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批复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性文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作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医药产业打造成大数据姊妹篇进行安排部署。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贵州中药材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加强组织领导,集聚力量推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近年,贵州省各市(州、直管市)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办公厅4号文件出台以后,贵州省已有7个市州相继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办公室,主要负责推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和规模化基地建设,加快各地区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对加快全省各地区中药材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由2012年的6.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29亿元;辐射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44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49.92万亩;带动贫困农户由2012年的34.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5万人。项目的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贵州省还通过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国开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资金的方式,分层次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给予支持。积极探索“互助资金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大贷款比例、农户联户连保承贷承还、扶贫资金贷款贴息”的融资机制,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集聚更多资金,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扶贫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不断加大中药材种植资金投入,中药材种植面积及规模增长迅速,中药材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面积由2012年的375.29万亩增加到2013的458.84万亩,增长22.26%;产量由2012年的125.6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65.05万吨,增长31.33%;产值由2012年125.0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1.67亿元,增长29.27%。

    截至目前,我省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达到39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品种达到15个。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种植面积1.36亩,仅中药材一项收入就达到4769元/人;人均增收达1082元。

    我省中药材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中药材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全省中药材产值由2012年的125.0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1.67亿元,带动农户由2012年的21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338.39万人;2013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共投入3.71亿元,项目区共带动农户5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30万人,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富民产业。

    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中药材种植也为全省的生态环境作出巨大贡献,山银花、花椒、刺梨、杠板归等用于黔西南、黔中等严重的石漠化山地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金钗石斛、淫羊藿、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等中药材通过林药结合的种植模式,不占用耕地,对水土保持、绿化环境与生态重建均有较好作用,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中药材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更是一项富民工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贵州中药材产业跃上新台阶,不仅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更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实现了双丰收,成为贵州省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

    基地建设做强黔药“第一车间

    中药材基地建设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贵州全省范围内涌现出一批稳定的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

    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各地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秉赋,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增强了中药材品种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0余个,山银花、太子参、杜仲、花椒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刺梨、生姜、厚朴、薏苡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天麻、太子参、薏苡仁、山银花、石斛、刺梨、艾纳香、钩藤等拳头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也步入集中连片发展轨道,为贵州中医药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黔药“第一车间”。

    中药材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3年,贵州通过GAP认证和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大幅增加,施秉县的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雷山县的淫羊藿,赤水市的金钗石斛5个中药材品种,均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这5个品种2013年种植规模达9.61万亩,产量达2.74万吨,产值8.01亿元。2013年,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也有所增加,大方县的天麻、龙里县的刺梨、罗甸县的艾纳香等15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较2012年新增4个。通过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种植规模2013年达13.92万亩,产量达31.88万吨,产值34.25亿元。

    中药材基地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重点发展品种,以及山药、玄参、刺梨等鼓励发展品种,贵州优先支持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集中建设了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大乡、产业大村,辐射农户87.22万户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集中区,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扶贫产业园区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围绕建设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目标,省扶贫办作为推进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以打造扶贫产业园区为载体,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跨越发展,使扶贫产业园区成为带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013年,我省着力打造的11个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共计种植中药材34.49万亩,产量10.31万吨,产值32.11亿元;11个园区共计投入资金50.44亿元,其中企业投入21.47亿元,财政投入资金13.19亿元,整合部门资金5.03亿元,银行贷款等其他投入10.74亿元。

    园区农户共计52万人,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31.98万人,园区人均收入6176元,较好地实现了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帮扶的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成为增长快、效益好、老百姓得到实惠多的重要富民生态产业。

    王朝贵是赤水市旺隆镇鸭岭村村民,他从2001年起开始种植8亩金钗石斛。2011年,赤水市把金钗石斛纳入产业化扶贫项目后,王朝贵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帮扶下,扩大了金钗石斛种植面积12亩。“去年,我种的石斛已经有10亩产生了效益,亩收入差不多有1万元。”王朝贵说。

    旺隆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丁良先告诉记者,鸭岭村地处山地,发展金钗石斛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经过3年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投入,鸭岭村一带已经纳入赤水金钗石斛示范园区。现在全村已有80多户农民种植石斛,种植面积1700亩。今年,计划还要扩大1600亩。

    赤水市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包括长期镇、官渡镇、长沙镇、旺隆镇、复兴镇、丙安乡6个乡镇18个村,国土面积27.3万亩。截至2013年底,在复兴、旺隆、长沙、长期、官渡、丙安等乡镇,新增石斛种植面积12511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01%,其中GAP种植基地5400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00%。石斛销售1500万吨,销售收入达9130万元,销售利润达39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入415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个百分点以上。加工商品1350吨以上,商品化率达90%。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传帮带”,带动1.975万人参与石斛生产,园区农户参与率达54.5%。

    松桃自治县长兴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涉及该县长兴镇、黄板乡、迓驾镇、木树乡4个乡镇35个村。园区规划总面积6万亩,包括核心区1万亩和拓展区5万亩。园区总体规划布局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区、组培快繁育苗区、加工冷链物流展示区、生猪肉牛规模养殖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观光区5个功能区,预计3年内建成。

    据介绍,园区现已完成总投资5亿元。贵州恒霸药业、贵州信邦药业、贵州多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健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现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上市中药材制药企业1家、省级扶贫(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扶贫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25家。

    园区中药材产业扶贫效果显著。据松桃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周尚军介绍,园区现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万余亩,现有规范化种植中药材2万亩,带动农户2863户。园区建成后发展中药材产业面积4万亩,建设5000吨百合加工厂1座、中药饮片加工厂1座,中药材加工产值1亿元以上,带动农户8万余户,带动贫困农户5157户,促进农民增收7502元。

    玉屏自治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过去,朱家场镇鱼塘村茶花泉山坡全部都是荒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林药套种”核心区。满山遍布的油茶和中药材射干,仿佛为丘陵山坡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地毯,绵延8公里之长。园区内全是柏油路面,每天都要到山坡上干活的当地老百姓都把它叫做“扶贫产业路”。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该县又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了最大化。

    玉屏自治县是我省15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截至5月底,全县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980万元,投入县级财政资金600余万元,整合部门资金近800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资金1200万元。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该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全县共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万余亩,覆盖6个乡镇32个村,惠及1465户农户7800余人。

    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毕节市七星关区现代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独山现代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绥阳县金银花产业及园区建设情况、剑河县现代高效农业钩藤产业示范园区、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等园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过一年多建设,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10个中药材产业园区成效显著,充分显示了园区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区域整体发展,成为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带动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成推动发展“新引擎

    中药材产业链的形成是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省打造全国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大省,离不开中医药领域里龙头企业的带动。在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龙头企业都起到了“引擎”的作用。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6月在罗甸县罗苏乡纳庆村发展米槁和艾纳香套种基地1000亩,主要种植米槁4万株和艾纳香30万株。采取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与合作社签订保底采收协议。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中药、苗药为主导的产品架构和品牌体系。该公司围绕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科技苗药”研发和“生态苗药”开发,在致力于苗药成方制剂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对苗药材的保护和人工驯化种植,并在紫云、赫章、镇宁、普定、六枝等地建设了药材基地,既缓解了公司对野生药材的依赖,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公司同样采取“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种植模式,在现有2.5万亩的种植区域内,共带动种植农户1.2万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

    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铜仁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罗甸固体制剂生产基地、江苏常州口服制剂生产基地和贵阳注射剂生产基地四大生产基地,建立了碧江区、石阡县、松桃自治县、大方县、罗甸县五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全部按照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进行种植。公司采用订单的方式,提前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提供种苗并加强技术指导,到中药材采收时,市场价低的按保底价收购,市场价高的按市场价收购,让农户得实惠,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在建设保护、抚育与规范化种植基地中,涉及到六盘水市、雷山县、龙里县、修文县、七星观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等地,主要采取“公司政府 协会 农户”、“农场化”及“订单农业”营运模式,切实保障了农户利益。

    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开发贵州特色道地药材头花蓼和铁皮石斛两个中药材项目;贵州恒霸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并与做大做强企业相互促进;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围绕中药材基地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方面开展工作,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方面拓展与延伸,成为“黔药”种苗开放式的研究和推广平台;贵州宏宇侗乡香药产业有限公司依托黔东南州悠久的苗侗瑶医药,致力于民族芳香及药用植物产业,通过建立试点示范基地带动,同步推进精深加工、芳疗体验等产业发展,初步建立了以黎平县水口镇南江河沿岸为核心的“天香谷”芳疗植物特色农业旅游园区。

    随着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快步伐,医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立足我省中药材资源实际,在大力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药农签订收购协议,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降低了农民中药材种植风险,也畅通了原材料供应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药材标准化水平的提升。龙头企业与中药材种植农户实现双赢,使中药材扶贫产业达到了最大化效果。

    现代医药物流园助推“黔药”出山

    6月5日,记者在位于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的“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看到,虽然下着大雨,但建设工地依然如火如荼。沿丘陵山地向上延伸的一栋栋大型建筑,排列整齐,颇有气势。

    据该园区项目建设负责人冉茂霖告诉记者,“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由贵州南长城企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承建,项目规划建设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该项目一期工程于2012年底开始动工。现在,交易大厅、交易市场、仓储等20万平方米的一期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完成,仅一期工程投入就接近3亿元。

    据了解,“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包括中药材现货交易市场、中药饮片交易市场、会展中心、中医院、检验检测研发、中药养生会馆、市场管理中心、现代仓储物流、精选加工包装区等九大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我省东部最大的中药材产业城,也将为我省道地中药材出山开辟一条通道。

    “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是碧江区招商引资项目,也是省扶贫办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据碧江区扶贫办主任田源介绍,为了加快物流园建设,碧江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部,并委派专人在现场办公,落实区政府招商引资承诺事宜,以及督促和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田源还告诉记者,为了推进物流园建设,扶贫办支持该项目扶贫专项资金500万元和贷款贴息1000万元。

    2013年8月28日,贵州省与江苏省签署了《加强中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日,信邦制药集团又与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签订了《中药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11月,信邦制药集团与江苏省中医院在碧江区共同投资注册了“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并于12月初在碧江区经济开发区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厂。这一标志性事件,首开我国医院与药企合作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先例,也为提高我省地道中药材饮片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了条件。

    据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文渊介绍,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占地148亩,总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投资9000万元,厂房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产运营。

    着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是贵州助推“黔药”出山的一大举措。贵州在建设市场体系中,围绕“一中心三走廊”空间布局,即以贵阳市为全省中药材现代化交易市场为中心,其功能定位是中国“苗药之都”和西部最大中药材现代化交易市场;“三走廊”即是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各规划建设一批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其中武陵山片区以铜仁碧江区——遵义市绥阳县为主轴,乌蒙山片区以毕节市大方县——七星关区为主轴,滇桂黔片区以黔西南州兴仁县——安顺市西秀区——黔东南州施秉县为主轴线各形成一条中药材交易走廊,服务三大片区。目前,贵州初步形成了一批县级季节性交易市场,并已启动了铜仁市、遵义市和贵阳市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中药材市场建设布局体系已具雏形。

    根据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贵州将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大宗药材品种和中药材、名牌中成药骨干企业,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

    为此,贵州省政府提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7年达到600万亩,在未来三年,将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推进。加快扶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特色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把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续断)、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抚育种植基地,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良种基地品牌。重点建设乌当区、修文县、遵义县、赤水市、施秉县、大方县和赫章县等38个3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其中:20万亩以上的县5个,10至20万亩的县10个,每个县培育1至3个优势品种。力争有10个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方面全国领先,8个品种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达60%以上。(本报记者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