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闻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25.04.2015  06:06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到底该不该去新媒体?这样一个话题,近来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参与讨论者甚众。

主张把传统媒体作为职业起点的人认为,在传统媒体里能够更好地锤炼新闻基本功,找到做新闻的感觉;而在新媒体中,学不到真东西,容易沾染标题党、段子手等毛病,滋生浮夸之气。

新媒体的拥趸则坚称,在传统媒体没落的背景下,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上势头正劲,待遇和机会更多。

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解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试图揭示危机或是展现远景。

对于这场新旧媒体孰优孰劣之争,不妨换个角度看看。

首先,回到讨论的主题来观察,这一问题可以解读为:新闻学子希望从第一份工作中获得什么?

是采、写、编、评的基本功吗?不可否认,传统新闻技能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正在成为一门渐渐失传的手艺。标题党、二传手这类毛病,不独专属于新媒体,传统媒体一旦患上,“病情”尤甚。名为记者、实为“炒菜师傅”(翻炒网络热点)和“剪刀手”(复制粘贴网络内容)的新闻人可不在少数。

当然,更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工作者仍在勉力维护媒体的荣光。靠内容取胜,传统媒体自不必论,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也开始显露锋芒,无论是内部的采编规范,还是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抑或独到的观点表达,都有不俗的水准。可以想见,这些优质内容的背后,不仅有从业经历丰富的领路者,也有初次涉足的新闻人。

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运营技能吗?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使“新闻运营”这一工种应运而生。从简单的拟标题、编段子,到用户维护、整体推广,实际上都是为了把新闻内容推广出去。

新闻运营”看上去是新媒体的拿手好戏。不过,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也逐渐显示出在运营上的后发优势。比如,本报的微信公号“侠客岛”,从面向“受众”到面向“用户”转变,把报纸和新媒体都视为“产品”;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身兼程序员、推销员、服务员、联络员诸种职能,源源不断地为用户送上新闻大餐。

其次,如果把两个客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二为一,则问题又变成了: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到底该不该去媒体?

其实这一问题本身,暗含了一个前提:学新闻的第二份工作,恐怕不是媒体。

以笔者的观察,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已不愿把新闻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传统媒体“衰落”带来的行业待遇和口碑的降低,也有高校新闻教育与实际工作对接的问题等等。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前景都是乐观的,但如何留住学子,让新闻成为他们的第一份乃至终生的工作,还需要整个行业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