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点赞了吗?

05.11.2014  13:10

贵大新闻网讯 记者团 王名润 何雨潇 刘珊 报道

点赞正当道

如今,点赞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也已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招牌动作。然而,我们在屏幕上的轻轻一点,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赞美,还是小小的一个恶搞,又或是无意为之?

【观察】被点赞改变的生活

QQ空间、微信、微博、人人等即时社交平台拥有越来越高的使用率,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朋友间的你来我往逐渐拓展至线上虚拟的“朋友圈”。纵观自媒体风行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微妙的现象:点赞正当道。“为好声音点赞”、“为最美XX点赞”、“为爱点赞”……诸如此类的表述越来越多地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朱孟洋认为时下的自媒体点赞功能更多地沦为“朕知道了”式的已阅功能,他说“对于好友发的有些说说、朋友圈或是微博,我可能觉得不是很感兴趣,但因为大家的关系比较‘铁’,所以就随手点上了一个赞。”外国语学院的程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有关心的人,“他不经常在自媒体发布个人的状态,但每每遇见他的状态被更新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为他点赞,心里在想我的一个赞能够在他的‘与我相关’中出现,我就会乐不可支,虽然不一定能得到他的回应。”

对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点赞,经济学院的赵洋一脸平静。在她的QQ空间里,几乎每次更新的内容都会收到好友们的频频点赞,少则十来个,多则将近百个。“相比于点赞,我更喜欢评论。”她的语气略显落寞,“也许是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倒不会被人珍惜吧,轻轻的一个点赞所表达的情感未免显得廉价。”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吴贻鹏也感同身受:“如果我的个人动态里出现了陌生人的赞,我会觉得很是别扭。”

【吐槽】一方有难,八方点赞

“一个美国人上厕所忘带手纸,只好通过facebook求救,十多分钟后20多位好心人送来手纸。一个中国人上厕所忘带手纸,通过微信朋友圈求助,十多分钟后收到20多个赞。”这是近日在微博上被疯转的一个桥段。

无独有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大二学生邱梦茵(化名)在“朋友圈上经常发一些诸如朋友聚会或自己的一些心情内容,但后来渐渐不爱“诉苦”了。原因在于:“有一次我扭伤了脚,严重到根本出不了宿舍,我就发了朋友圈请人帮忙,本以为会得到爱点赞的小伙伴们的帮忙,结果没人理我。后来发了条‘已康复’,也没人真的关心。当时感觉特别难受,就觉得虚拟的‘朋友圈’和真实的朋友圈相距甚远。”

谈及这种非正常式的点赞现象,人文学院的黄蕾瑾感慨颇多。六月上旬,她的一个同班好友在车祸中意外丧生,她的悲戚之情无以言喻。为寄托哀思,黄蕾瑾及她的同班同学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会,并在自媒体上发布了相关消息。令她费解的是,说说刚刚发布不久,她的“与我相关”个人动态里就收到了莫名其妙的“赞”,于是她愤怒地说:“谁点赞就拉黑谁!”事后,冷静下来的黄蕾瑾想,社交媒体的“赞”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它不仅仅代表个人对某件事的支持或是喜欢。“同样是赞但含义不同,就像某个人更新了状态说他很伤心,收到了‘赞’,但也许点赞者是想鼓励他战胜困难,乐观面对,仅此而已。”管理学院的朱孟洋说。

【审视】微信集赞现象面面观

朋友圈集赞达人钟泽敏以前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相关集赞活动的信息。从之前的随意转发,到现在的审慎对待,她的集赞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据观察,钟泽敏的朋友圈里有诸如集齐XX个赞就送明信片、微型冰箱或者行李箱之类的广告。
但她坦言这些都是虚假广告,是商家“不赔本却能赚吆喝”的行为。“因为集满赞后,我加了他们的公众账号和私人号问他们领奖的事宜,但他们都没有给我任何回复,或者我直接截图过去也都是石沉大海。”她解释,“还有的商家说发地址给他,但后来连获奖名单都没有公布,我想应该存在暗箱操作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回事儿。”

 

集赞过程有苦也有甜。赞的数量往往不够,于是她就逐一给微信好友发消息,让他们点赞,但有时会受到他们对活动真实性的怀疑。“如果是社团或是朋友拉回来的外联,这类商家的集赞信息就比较靠谱。”钟泽敏通过集赞收到过雀巢咖啡、nb鞋子、面膜等奖品,每每收到,她都会忍不住发朋友圈“卖萌”一下。

此外,钟泽敏认为有的微信商家很“奸诈”:“他们没有明确写明‘数量有限’、‘幸运儿’、‘抽奖’之类的字眼,害得别人以为只要集满了赞截图加公众账号就OK了。其实这些都是商家在暗地里的把戏。”不时的上当受骗令钟泽敏很是受伤,但讨厌之余,她也苦于投诉无门。幸运的是,微信官方于6月6日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清理集赞行为的公告》,将全面禁止公众账号“集赞”玩法。“但还是有商家阳奉阴违,悄悄发布集赞信息,我现在对集赞趋于理性,没有之前那么狂热了。”钟泽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点赞的背后

风靡的点赞衍生出了一群“点赞狂魔”,他们用“赞”席卷各大社交媒体。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对点赞情有独钟,以致无法放下点“赞”之手呢?

数据来说话

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及缘何点赞时,90.16%的网友认为“内容好,点赞以资鼓励,表示赞同和受益”,32.79%的网友表示“因为点赞对象和我关系好,只要是TA的状态都会点”,31.15%的网友则希望通过点赞来表示关注。由此可见,点赞不仅是虚拟的网络表述,更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

“内容太好了,点赞以资鼓励,表示赞同和受益”占90.16%;“点赞对象和我关系很好,只要是TA的状态都想点”占32.79%;“告诉点赞对象:其实我一直都有在关注你噢”占31.15%;“大家都在点,凑个热闹呗”占13.11%;“做个标记,下次刷新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看到哪了”占3.28%;“发状态的人向大家求赞,顺手点一个”占32.79%;其他占3.28%。
      对于“喜欢给什么内容点赞”的问题(多选题),较多网友选择了“自己感兴趣、有共鸣的状态”和“小伙伴的感悟、抒情、真心话”。超过70%的网友认为自己点赞的意义是表示“赞同”、“夸奖”,而表示“关注”、“调侃”、“围观”、“已阅”的均占20%以上。由此可见,点赞原因因人而异,难以一一列举,但“点赞狂魔”们常常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真心赞,无声的支持

对小伙伴豁达人生态度的赞,对精彩评论的赞,对优美文笔的赞,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赞,对朋友高超厨艺的赞,对好消息的赞……社交网络本来就是属于朋友们的天地,“我很关注美食,每当有这方面的动态我都会细细看,有时候那些讯息真的很不错,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赞。”人文学院2013级的苏明明常常转发一些关于“吃”和“游”,“好煮艺”、“美食美客DIY”、“DIY私房菜”、“粽粽粽粽粽粽粽”等都是她常关注的微博,也是她最爱赞的博主。

平时,苏明明热衷于在Instagram、微博、朋友圈、贴吧等社交网站点赞。在她看来,“点赞”的意义在于“无声的支持”,一个赞表示的是一种态度。“点赞是一种鼓励。如果有朋友发自拍照片,大家多给一些赞的话,她就会更自信大方。如果没人搭理她这条动态,她下次可能就不会再发。”苏明明在微博上已经累计点赞14378个,在她心目中,她的赞是一种“博爱”的赞,无论博主熟悉与否,她都会很“慷慨”地竖起她的大拇指。

小啜一口的“轻交往”

作为回报,在苏明明更新动态时,她常常也会收到很多的“赞”。而这种“互赞”互利也是众多“点赞狂魔”所追求的效益之一。一个“赞”可以让你出现在朋友的动态中,表达的是“我记得你,我关心你”,这使得朋友之间联系起来,将生疏的朋友拉入自己的“赞人脉”,成为一种“点赞之交”。从这个角度来看,“点赞”通过降低人们的沟通成本,促进了人们的社交。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Sherry Turkle的研究表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方式来进行网络社交,而不是通过大段大段的对话。而“赞”,正是这样的一小“啜”。当我们看到朋友动态,想要表示一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一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点“赞”。体现了一种区别于“视而不见”,有没有达到“交谈”程度的关怀与熟络。这样的“轻交往”既保持了双方的联系,不至于渐渐生疏,又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维系关系,符合现代人追求“省时”、“省力”的价值取向。

不仅是表达“我关注你”,点赞更表示的是一种“我赞同你、我和你是一边的,我和你是一样的”思想感情。使得“赞”更加有利的促进了点赞者与被赞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对于被赞同者来说,“赞”的心理干预远大于点赞者,正是被赞者由于获得“赞”而产生的愉悦感,成为下一次分享的动力。调查显示,有60%的网民表示会对给自己赞的人有更多的好感,并给予更多的关注。

点赞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一种归属感和集体感,这在点赞的集体效应中也有所体现。当我们受到朋友圈中多数人“点赞”的影响而跟随“点赞”时,便是陷入点赞现象中从众效应。当大家都对同一条动态选择“赞”而不是评论时,我们有时候也会选择沉默的“好评”——“赞”,来保持“队形”。

网络懒人的福利

高莉娜是苏明明的室友,也是常常被苏明明点赞的人之一,在她看来很多朋友“只赞不评”的做法,是一种礼貌却敷衍的表现。而“只赞不评”正是“点赞狂魔”们一个重要的特点。苏明明选择“点赞”而不是评论,因为她觉得“点赞”更加方便,“‘点赞’只用刷下来的时候,一条点一下。如果评论,首先你得仔细看人家发的内容,然后还得打字。”

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式阅读,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懒得看完”的惰性。不看就会不知不想,缺乏认识与思考,知识浏览而不是阅读动态,就会使我们没法发表评论。在我们丧失发言积极性后,便会产生“懒得打字”的情绪,成为互联网上的“懒人”。被网络“宠”出来的“懒惰”,也是“点赞党”日益壮大的原因之一。

点赞,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屏幕上的文字飞速退去,桌面上的鼠标被点得噼噼啪啪,社会在电脑显示屏上急速进化着,从网络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再到大数据时代,时代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间歇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审美却越来越麻木疲劳。

如果说网络技术的进化是一条河流,那么关键性的变革就是千丈的悬崖,网络技术于此飞流直下,携带着新的气势,咆哮向前。而每一次微小细节的改进,每一个新点子的应用,都是河流中显目的江心石,激起那个时空那个节点的独有涛声。

“点赞”,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块奇葩的江心石。它的大拇指永远向上,不管出现在什么软件,什么场合;它的表达永远简洁有力,千言万语尽在“点赞”中;会在最显眼的角落里嚣张地宣示:我最独特,我最简捷,我最富内涵,你快点点我吧。

赞字诀,神通广大

表认同,不再需要发个图标“握手”,不再需要发个表情“鼓掌”,不再需要敲上两个字“赞同”或是“+1”,轻轻点个“赞”足矣。

表支持,不用煞费苦心弄几句打气的句子,不用呼朋唤友营造声势,简简单单地实现目标,轻轻一点的“赞”足矣。

简捷有力却富有内涵的“赞”,快速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心情好,我赞;评论好,我赞;这条说说有趣,我还赞!“赞”犹如简单而变化无穷的独孤九式,见招拆招,破尽天下难题。

“赞”还是神奇的点金之手,它能以插科打诨的方式,配上一定的文字,化解被赞对象的烦闷和忧愁,用另一种形式来达到宽解人、安慰人的目的。就像某条微博上痛诉的“悲惨经历”一样,贵阳的天气如同娃娃的脸,一会哭一会笑,让人文学院的刘伟同学晒在阳台上的被子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刘伟发微博痛诉,却引来一片怒赞——朋友们用各种幽默的方式来安慰他,还有同学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些特殊的“赞”,疏慰了他的心情。

“赞”还是时下各种交互软件的宠儿,他们占据了最耀眼的位置,有着最可爱、最独特或者最酷炫的外形,一赞之下,个性张扬得淋漓尽致,情感表达得多姿多彩。

万条资讯过,只字不曾得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各种方便而得心应手的软件设计,让人们的手也停不下点击的惯性。在杂七杂八的心情、评论、宣传等信息洪流的冲击中,人们习惯性地一带而过,忽略了内容具体是什么,没时间去考量发布者的真正意图,沦为快餐文化的消费者。再多的资讯也都成了信息流中的走马观花。

碎片化的阅读,也成了当下人们应对众多资讯信息的有效招式之一。拾取信息中最独特的,最有趣的或自己主观最认可的部分进行吸收,从而推断整篇信息的思想内容。这种方式大多行之有效,正好迎合生活中的现实需求。

不难推断,快速的阅读后,就是随手一赞,来不及思考是否遗漏了什么关键之处;也管不了是否断章取义甚至完全理解错了意思,还有很多信息排着队等着,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着去浏览,既然赶时间,干脆一赞了之。

对于点赞导致的碎片化思维,人文学院的陆瑶深有感慨:“碎片化阅读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这种快节奏的刷频时代,碎片化阅读能增长人们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存量;另一方面这种肤浅、表面的阅读文化也导致人们思考过于片面化,思维缺乏逻辑、缜密性。”

一赞过后,咫尺天涯

在遥远的他乡,你的“赞”是否能代替托信的鸿雁,你的朋友是否还能从“赞”中感受到你文字中的款款深情?

每一则心情的发表,大多数人都是想引起朋友和身边人的关注,把或烦闷或开心或有趣的经历和事情与人交流,当一条信息下面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评论的时候,作者的倾诉诉求和寻求关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交互目的也就达到了。

然而,“赞”的出现,使更多的交流和关怀趋于消弭,当作者满怀激情发表的信息只是换来多少个赞的时候,作者的心理需求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人们渴望与朋友分享成功,对朋友倾诉苦楚,而不是自己心中数着有多少人赞过我。

旅游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张江祺对这种只赞不评的行为颇有感触,“每次发一条动态之后,手机就会一直响,但打开手机一看,全是赞,评论的人寥寥无几,有时候觉得挺心寒的。”他悻悻地说。

现代生活中的交流互动已经比较缺乏感情味道和亲切感,人们在社会交流中其实更难以找到一个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朋友。在有了“赞”的日子里,“赞”得越多,言语越少,心与心的距离越远,在信息的世界里,即使咫尺之遥,也似海角天涯。

那些难以启齿的错“赞”

其实更不堪直视的是,那错点的“赞”,当别人悲痛欲绝,出于宣泄一下自己的情感,也会收到“欢天喜地”的“赞”;当别人哀悼亡魂,痛述阴阳两隔之苦时,也会收到喜气洋洋的赞;当别人不需要赞的时候,也会有不请自来的“赞”;当别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东西的时候,还会有“你的心情我很懂”的“赞”。

这样的错误很多时候是无心的,很多人是疏于看内容,随手点了一个赞而已,但是对于悲痛的人来说,对于失去挚友或者亲人的人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难受得甚至不需要安慰,只是想静静地将难受说出口,这个时候的“赞”,足以让对方把你永远拉进他的黑名单。

显而易见,误会和摩擦自然接踵而来,或者时下流行的“友尽”很容易就成为现实,一个点错的赞,也许会招致他人难以释怀的怨恨,也许会让人失去一个宝贵的朋友,甚至会毁掉一生的友谊。

自社交“江湖”出现赞以来,赞就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席卷了交互空间里的每一寸土地。相对而言,“赞”的可圈可点之处屈指可数,而在混乱不堪,声势喧嚣的信息世界里,“赞”掩盖了很多很多,我们曾经在意的、关心的、珍重的,一一淡化消散,人和人的世界,就如同“赞”一样,疏远而又单一。

赞或不赞,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理性点赞,不被浩如烟海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才不会在虚拟的世界迷失自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王名润】